第三百一十章 朝廷不公,三法司不公!

第(1/2)页

  杨靖一看百姓一边倒地支持常升,只感觉脑门开始冒汗。

  老百姓不应该支持他们吗,怎么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啊?

  现在这么多人给常升叫好,这个案子还怎么审,怎么判?

  正在杨靖不知该咋办的时候,朱允熥小声地嘀咕一句。

  “要不休庭……不不暂时退堂?”

  杨靖听到这话心里顿时一动,退堂还真是个办法,最起码能跟其他人商量下这个案子该怎么判。

  “那就退堂?”

  朱允熥从椅子上站起来,将作为重新让给杨靖,让杨靖当了一次真正的主审官。

  杨靖重新站在主审的位置上,心里不胜唏嘘。

  谁能想到,他站在这个位置上,唯一说的一句话竟然是退堂?

  虽然杨靖心里一万个不乐意,但现在群情汹涌,百姓们激愤不已,已经到了不退不行的程度了。

  因此,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拍下惊堂木。

  “鉴于本案案情复杂,本官决定暂时退堂,待本官与几位大人商议之后再行定夺!”

  百姓们听到这话顿时不乐意了,按照他们的心思,不宣布常升无罪,他们都觉得里边有猫儿腻。

  现在见到当官的要跑,他们更是疑神疑鬼,以为他们要炮制什么罪名来陷害英雄常升。

  事实上,杨靖、袁泰、张廷兰三法司主官,回到后堂后只顾着唉声叹气了,压根就没想过如何陷害常升的事。

  他们现在只感觉左右为难,不知道该如何判案为好。

  “两位给个话呀!”

  “现在案子搞成这样,咱们该怎么定性?”

  张廷兰郁闷地摇摇头道。

  “武将勋贵那边太狠了,无中生有了两个吕家后人,等于把灭门之事给推翻了。”

  “一旦不能定性为灭门,凭常升的身份,八议一个一个地议下来,撑死了就是流放发配,褫夺爵位,以及追回丹书铁券。”

  “要是再来两个勋贵,豁出去上交丹书铁券,皇帝陛下一定会顺水推舟,再给常升减罪一等的。”

  袁泰听到张廷兰这样说,则开始大放马后炮。

  “我当时就说,咱们不能掉以轻心,要防着对方使诈!”

  “你们当时咋说的,说什么事实确凿,铁证如山,神仙来了都翻不了案!”

  “现在人家不过是找来两个娘们,就把咱们逼到墙角了,你们说这案子还咋审!”

  杨靖一听袁泰这话就生气,这厮啥时候说过防止对方使诈之类的话了?

  现在武将勋贵那边都出招了,他们文官这边不想着怎么应付,竟然还互相埋怨起来,这算个什么东西?

  “袁泰,你要是没话说就闭嘴,扯什么有的没的?”

  “再者说,你啥时候说过那些话了,本官咋不记得!”

  “我没说吗?”

  “我当时就算说了,你们谁会听?”

  “那你倒是说呀,你不说咋知道我们不会听?”

  杨靖和袁泰你一言我一语,当场就在后堂吵了起来。

  正当张廷兰犹豫着要不要劝架的时候,他突然看到一个人影走了进来。张廷兰一看到这人,登时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对方的鼻子骂道。

  “你这厮来干嘛,是看我们笑话的吗?”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凭借一张铁嘴给常升翻案的周志清。

  事实上,周志清根本没做啥,证据是武将勋贵那边提供的,甚至把申辩的关键点都写在折扇上了,方便他随时查阅。

  武将勋贵那边,不过是借着他文官的身份,以及他这张嘴,让他把申辩的内容说出来罢了。

  这明摆着是拿他当火铳使,但他依然甘之如饴。

  因为皇帝陛下贬谪他去海州当知县时,所有同僚、好友都对其敬而远之,没有半分援助之意。

  唯有三皇孙不计前嫌,不仅亲自帮他治伤,更是分给他军功,让他在一众知县的考评中脱颖而出,并且亲自向皇帝陛下提议,将他提拔到松江府担任知府。

  虽说皇帝陛下没答应三皇孙,但他周志清得领这个情!

  再者说,三皇孙眼看着就要册封皇太孙了,人家主动招揽他这个破知县,他要是再不配合,那就太不识抬举了。

  “张大人莫要生气,下官来后堂可不是取笑三位的。”

  “事实上,下官是来给三位大人提醒的,帮三位大人解围的。”

  “哦?”

  几人听到这话心里齐齐一动,两个吵架的也赶忙闭上嘴。

  周志清先是朝着刑部尚书杨靖躬身一礼。

  “老上司,三皇孙乃是常升的亲外甥,可以说是三皇孙唯一的娘家人了,您真想冒着惹恼三皇孙的风险,为吕家伸张正义?”

  杨靖闻言冷哼一声道。

  “不然呢?”

  “难道都像你似的,成为罔顾国法的趋炎附势之徒吗?”

  “常升杀人之事证据确凿,就算不是为了吕家,我杨某人也要为天下人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周志清听到杨靖这话,脸上浮现一丝淡淡的嘲讽。

  他不是不信杨靖的话,而是不全信。

  老上司之所以执着判常升极刑,肯定有主持正义的想法,但更多的是怕这种事情落到自己头上。

  毕竟在朝中为官,谁还没说过几句错话,谁还没得罪几个人。

  要是因为得罪了某人,就被某人杀上门来,那以后还怎么当官?

  因此,这才是文官执意要处死常升的原因。

  至于吕家之事……

  其实没什么人关心的,撑死了有点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情感罢了。

  “老上司高义,下官钦佩之至!”

  “但下官有点隐情,想要告知老上司。”

  “下官从三皇孙处得知一个消息,据说太子妃突发暴病薨逝了……”

  “啊?”

  后堂的三人听到这话无不变了脸色,满脸的不敢置信。

  “此言当真?”

  “千真万确!”

  “而且依下官看,三皇孙只是隐晦地提了一句,还有很多真相没说。”

  “什么真相?”

  “吕氏之死可能涉及到皇家密辛……”

  “老上司,您还记得当年炒的沸沸扬扬的胡商贡品案吗?”

  杨靖听到这话脸上露出凝重之色,思绪也回到了十年前。

  当时朝廷出了个大案,说是胡商进献的贡品有毒,残害了太子府的太子妃和其他侍妾,致使几个侍妾流产……

  锦衣卫为此抓捕了上百名胡商,全都带到锦衣卫。

  至于后来嘛,胡商一个都没放出来,大概率是死在锦衣卫大牢里了。

  而这个胡商贡品案也不了了之,甚至连最原始的文书记载都给烧了。

  “老上司,下官猜测太子妃之死可能跟此事有关。”

  “您想想,若不是通天大案,谁有能力让太子妃暴毙而亡?”

  几人听到这话无不陷入沉默,每个人都在心里暗暗盘算着。

  若事情真如周志清所言,那吕家是犯了老皇帝的忌讳,就算没有常升暴怒杀人,也大概率逃不过满门抄斩的罪责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常升杀人一事,在老皇帝那边是宽宥了的,只是老皇帝要脸,不好意思用皇权特赦,故意让他们来审案子,帮老皇帝背黑锅?

  “袁大人、张大人!”

  “老上司!”

  “皇帝本就无意严惩常升,你们若是把罪定得太重,那不是让皇帝为难吗?”

  “咱们皇帝陛下啥脾气,三位大人可是清楚的吧?”

  “若是让皇帝陛下觉得你们不懂事,那你们以后也只能跟下官这般去海州那等穷乡僻壤了。”

  “这……”

  杨靖一听这话,心里当时就急了,赶忙上前两步抓住周志清的手问道。

  “小周呀!”

  “本官可一直对你不薄,你看这事如何处置最为妥当?”

  周志清感受到手上的油腻,心里就是一阵腻味,但脸上却不好表露出来,只能虚与委蛇地应付道。

  “此事好办!”

  “现在下官已经推翻了灭门之罪,大人顺水推舟地定个普通杀人案,依律判处常升斩刑即可。”

  “在奏表上可以言辞坚决一点,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