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第(1/2)页

寻常百姓只觉得热闹气派,心里仰慕平南王,可许多人却看出不同寻常的味道,因为有太多人物。

        王越自不用说,冢道虞老了,可他依旧是枢密使,而汤舟为乃是三司之一首官,加上赵光华等人,都快三分之一个朝廷了。

        他们自然不会去关注平南王到底建了个什么东西,也没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那只是个噱头,平南王聚众而党的噱头,与他们心中的大事想比,他建个什么东西根本不重要。

        .......

        冬日空气日益寒冷,可控的水轮开始日夜不停飞速转动起来,带动众多作坊,王府府库中的“潇钢”存储与日俱增,除去铸造大炮和遂发枪,还有一部分铸造成农具,成为王府的新商品流向各地。

        口碑反应越来越好,一切都是预料之中,不好怎么可能,因为那可是工具钢级别的钢铁!

        各大商家纷纷找上门,又是托关系又是送钱送礼,想从王府手中接过农具的生意,不过李星河早就交代过诗语,其它东西可以批发,王府生产,各大商家帮忙销售,王府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但唯独只有王府的特制农具,宁愿不要利,也必须王府亲自售卖,不得批发给各大商家。

        因为作为农耕国家,农具就是百姓的命根子,如果落到商家手中,他们一定会不惜代价炒高价格的。

        李星河想赚钱,但他不缺那些钱,就这样,王府大批好用又实惠的农具最先流入京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等大片地方,又随着大船南下卖到苏州、泸州、瓜州、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剑南路、福州等地。

        平南王府的口碑也开始大范围传播开来。

        民以食为天,对于农耕国家来说,农具的意义不可估量,平南王此举就是惠天下百姓。

        以至于在平南王之前解救过的苏州、泸州、瓜州一带,乃至与之距离很近的剑南路,有百姓自发开始为平南王设祠。

        更为有趣的是,一些巴蜀之地来京城的客商在与王府做生意的时候也说到蜀中之地也有人为平南王立祠。

        因为当今皇后本是蜀中人,巴蜀四面环山,当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是朝廷每年税收大头,朝廷非常重视。

        但其又远离京城,不好控制,所以当初皇上就娶了巴蜀之地的吴皇后,除去两人有情愫,其实也有安定巴蜀的意思。

        后来,吴皇后的儿子潇亲王战死之时,蜀中就有人为其立祠,因为他有蜀中血脉。

        如今,平南王在南方立下如此奇功,巴蜀之人也觉得很自豪,因为平南王是吴皇后亲孙子,流淌着蜀人血脉,所以也视他为英雄,并且立祠。

        诗语听后很高兴,还给了商人一百两,托他捐给平南王祠。

        ......

        照着那家伙的计划,九月下旬到十月初,金国使者刘旭还有完颜盈歌,每隔几天就来王府,又匆匆离开,其实他们就是来吃了几顿饭而已。

        可在有心人看来,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所谓做戏要做全套,诗语又临时主张,让阿娇写了告急书信,就说金人要反悔,让平南王尽快回来,然后派人交给北上商旅,付钱托他们带给平南王。

        为什么要交给北上商旅,王府明明有大船却不用?

        因为诗语心里有数,这些信是到不了那家伙手中的,她只是做给有些人看罢了,她不是官场人,但她耳濡目染知道官场的事。

        羽承安是当朝副相,王越是宰相,宰相执掌六部,副相管理余下旁司,那么市舶司也归羽承安管,出开元的船可都要经市舶司检的.....

        城西的孙半掌、还有说书的孙文砚等人,之前就跟王府做过好几次生意,诗语让人找到他们,给了钱,让他们负责盯梢。

        盯梢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让人觉得突兀。

        就好比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