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回 盐引制度

第(1/2)页

  明朝的盐引,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个创举。

  他结合了宋代之后形成的盐引制,和边关缺粮的现实需要,创建了纲盐制。

  持有盐引的商人按地区分为10纲,每纲盐引为20万引,每引折盐300斤。

  明初,如果想要合法贩盐,商人必须先向政府取得盐引。

  商人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又到指定销盐区卖盐。

  通过盐引制度,到洪武三十一年,大宁城的积粟已经达到62万石。

  然后,不出意外的又被后人把经念歪了。

  由于盐税在当时是暴利行业,皇室、宦官、贵族、官僚们纷纷奏讨盐引,转卖于盐商,从中牟利。

  连明孝宗在位时期,宗室或五万、或十万、或二十万盐引,毫无限制。

  盐引制度历经三次大改革,到了万历年间,盐引已经单纯成为专卖凭证,不具备明初的功能。

  明廷自己把利润丰厚的盐税,推给了江南的大商人。

  那么为什么崔呈秀还提出要问朝廷要盐引呢?

  他解释道:“虽经过袁世振的改革,使朝廷不再收盐,但盐引效力还在。

  如果我们拿到大量的盐引,就可以诱惑盐商运粮,而后再让他们从我们这里得到优质食盐。

  我们可以增加了运粮的途径,不过是把销往山东的盐,转手给其他人罢了。”

  “有道理啊!”杨承应笑道。

  杨承应在辽东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从开采、加工,再到运输、售卖,都是他手下负责。

  开在各地的盐店、米行和生铁等基础物资,统一被称为供销行。

  实行全镇统一定价,并随着市场需求进行调节。

  销售所得,抽成一部分惠及各个岗位。

  从上到下都有实惠。

  谁敢哄抬价格,私下贩卖,就等着挨一刀。

  与一时的痛快相比,很多人更愿意长远的幸福。

  因此,杨承应始终有大笔大笔的财富入帐。

  多余的食盐,也销往山东等地。

  而随着山东逐渐走出战乱的阴影,对辽东的盐不那么依靠。

  如果按照崔呈秀说的做,一举数得。

  “我这就写奏疏,恳求朝廷给我盐引。”杨承应笑道。

  奏疏通过烽火驿兵送出山海关,再由朝廷的驿差,送到京师。

  看到奏疏,崇祯傻眼了。

  还真被洪承畴猜中,杨承应不仅要收复大宁卫,还请求朝廷拨给他盐引,作为长久之计。

  此时,户部尚书是毕自严,兵部尚书是梁廷栋。

  崇祯把杨承应的奏疏,给他们看,并让他们拿出个主意。

  梁廷栋急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应允啊。杨承应最擅长顺杆爬,陛下给了他蓟辽武经略,他直接把‘武’字去掉,将总兵府改为经略府。

  对外,他也让手下和其他商人称呼他‘经略’,仿佛他才是蓟辽经略,而不是曹文衡。

  如果给了他盐引,不知他又要闹出什么幺蛾子来。”

  “爱卿言之有理。”崇祯点点头。

  梁廷栋说的,也正是崇祯最担心的事。

  “陛下,臣以为可以应允。”毕自严出列,提出自己的意见。

  “爱卿说下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