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三回 杨嗣昌借兵

第(1/2)页

  山西,尤其是大同,煤矿资源异常丰富。

  如果不是朝阳距离大同太远,杨承应就打大同的主意。

  既然杨嗣昌自己送上门,那就别怪他下手。

  杨嗣昌一听挖矿,笑着摆摆手:“这怎么行。挖矿哪有种粮食养活百姓,你这纯粹是瞎出主意。”

  作为明末顶级官僚,杨嗣昌是一个圆滑的人。

  说这话,完全是因为喝多了,再加上杨承应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

  杨承应笑道:“你要粮食还不容易,直接把挖出来的矿,卖给山西当地的富商。”

  “这是个主意,但是他们不需要这么多。”杨嗣昌皱眉道。

  杨承应笑而不语。

  杨嗣昌一怔,怔怔地看向杨承应。

  “你收?”他半天才吐出这两个字。

  杨承应点了点头。

  “你真收啊?”杨嗣昌觉得不可思议。

  杨嗣昌不信,是可以理解的。

  从山西大同到辽东朝阳,上千公里路程。

  杨嗣昌走了差不多一个月。

  煤矿又不是金子,花这么多钱,根本不值得。

  “我当然收。”杨承应笑道,“不过,我不是在朝阳收,而是在丰镇以北的集宁。”

  “集宁!那是蒙古人的地盘……等等!”

  杨嗣昌一拍脑瓜子,“我想起来了,盘踞在集宁的蒙古人是察哈尔蒙古人,已经算是你的部众。

  我懂了,你是让我把从大同挖出来的煤和铁都运到集宁,给你在集宁的驻军。”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杨承应说道,“你让商人把煤、铁运到集宁之后,凭借类似于盐引的东西,从我军手中领银子。”

  “你哪里来的那么多钱?”杨嗣昌一脸好奇。

  “我就地取材而已。”

  杨承应说道:“除了林丹汗的钱,还有别的来源。”

  “海上贸易真是富有啊。”杨嗣昌自以为是的说道。

  杨承应不置可否。

  有些事,还是不能让杨嗣昌知道。

  “好!”杨嗣昌一拍大腿,“我回去后,就着手进行。不过,我想请你帮我一个小忙。”

  “我就知道,你这个人无利不起早,说吧,要我帮什么忙。”

  杨承应边吃菜边问道。

  “把你的辽东军借我几百人使一使。”杨嗣昌道。

  听到这话,杨承应抬头,透过火锅的雾气看杨嗣昌:“你和我开玩笑吧,辽东军入关是要经过兵部的许可。”

  杨嗣昌道:“我怎么会和你开这种玩笑。再说,你狡猾得很。只要不入关,天高地远,你都在闯,兵部的调令在你这里如同废纸。皇帝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个嘛……”杨承应有些犹豫。

  “你放心,军队的粮食都包在我身上,实在不行,我自己掏钱。”

  杨嗣昌拍着胸脯保证。

  这一点,杨承应倒是相信。

  毕竟杨鹤和杨嗣昌父子都是大地主出身,十万两银子随随便便都能拿出来。

  还留下过“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说。

  “你这么急着要借兵,是为了什么?”杨承应很好奇地问。

  “还不是贼军闹得。”杨嗣昌把筷子夹着的肉往碗里一扔,“贼军自车厢峡脱困,就活跃于陕西一带。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