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十六章.端倪

第(2/2)页

有同意。况且,刚来建业之时,三弟的宫殿还未修葺完成,不也与我同居一宫吗?”

        “四弟自幼敏而好学,若是父皇愿意,着手开始历练他,不过经年便会立下赫赫之功。一切皆依靠于父皇的一念之差,还望大哥仔细思量,做好万全准备,以应对不测风云,勿要低估人心中的恶念。”话音刚落,孙和便向孙登拱了拱手,轻甩衣袖离开了宫殿。此时的局势已与前世有了较大出入,他需要再仔细琢磨,仔细判断,仔细研究。

        希望这一世,孙霸不要被权力与地位迷惑了双眼,利欲熏心,再与自己为敌。

        “三殿下所说的话,你还是在意的。”待孙和离去后,诸葛恪望着孙登凝重的神情,缓缓说道。

        “三弟所说的话我自然会在意,更何况还是这种事。”孙登长叹一口气,将杯中的茶一饮而尽,“元逊,你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三殿下想的长远,可在下作为臣子,哪敢妄自揣测至尊念头?”诸葛恪拎起茶壶,将孙登的空盏中添满水,“试问殿下,若是四殿下真有意夺取太子之位,您又会如何呢?”

        “如今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正是向外开张扩土的好时机,”四月伊始的一日早朝,孙权端坐在龙椅之上,向跪在殿前的群臣颁布旨令,“经与诸位商讨,朕打算兵分四路。派子璜攻淮南,元逊攻六安,义封围樊城,子瑜与子山攻柤中。众卿以为如何?”

        在群臣一片赞和声中,孙和瞥见一旁的孙登摇了摇头,轻声叹了口气。孙和清楚记得,前世的四路伐魏,败的彻彻底底,损失了多少将才、马匹与钱物。既已重生,他便有义务挽救这一切,孙和下定决心,站起身来,向着孙权深行一礼:“儿臣认为,此次出兵,甚是不妥。”

        “不妥?”见是孙和,孙权心中莫名涌上一股不悦之情,“你倒说说有何不妥?”

        “无论是吾国还是蜀国,之前数次进攻魏国皆未取得较大成果,反而自身损失惨重。蜀朝自诸葛武侯逝世后,实力早已大不如从前,而魏国发展却如日方升。吾国如今虽天下大治,国泰民安,但与魏国相较仍有较大差距,如此贸然出兵进攻它们,实是难以取胜。魏国的目标一直是蜀国,而并非吾国,可等他们两方在交战中消耗兵力,我们再伺机而动。”

        “父皇,我认为三哥说得在理。”孙和话音刚落,孙霸便也站起身来,“一山岂能容二虎,二虎相争,必有死伤,我们便可从中得利。况且本次举国出兵,远在武昌的上大将军或许尚未知晓,是否将此事汇报给他,再度定夺?”

        “真是小儿之见!”听问孙和与孙霸的话语,孙权猛地拍了一下身前的桌案,讽刺道,“孤问你们,建安二十二年之时,你们何在?”

        “儿臣们……尚未出世。”孙和与孙霸堪堪道。

        “蜀亡则吴殆,这是建安二十二年,子敬临终前所留下的遗命。”孙权轻哼了一声,冷笑着说,“你们所要学习的事物,还有很多。今日便先到这,退朝。”

        与孙登并步走出太初宫,望着孙和颇为落寞的神情,孙登轻拍了拍他的肩,发出一阵冗长的叹息:“父皇决议四路伐魏时,是与我、子璜等众臣商议的。那时我已经表达过反对的意见,可父皇并没有听取。事到如今,我只能叮嘱元逊多加小心了。”

        “大哥安心,元逊哥哥不会有事的。”孙和扯了扯嘴角,抬首仰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轻轻摇了摇头。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