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扬州欢迎您

第(1/2)页

高长江攥着一叠文书,对林泰来说:“坐馆!等契约签了后,就无法再反悔变更了,错失讨价还价索回白姬的最佳机会!”

    林泰来大手一挥,非常坚决的说:“就这样拿去给郑员外看吧!不能因为白姬,就让漕军兄弟们的好处受损!”

    于是高长江又拿着契约文书走到郑之彦面前,先简单说了几句:

    “契约内容大致如同刚才我们坐馆所说,将七千盐引窝本租与坐馆,立约双方则是坐馆与你。

    代笔则是在下高长江,但还要有两个保人,分别是江北的杨抚台和江南的赵抚台。”

    这时代的契约就是这样,除了立约双方外,往往还会有代笔、中人、见人、保人等角色,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就是这次高长江提出的两个保人有点特殊,不过这么大份额的契约,又涉及到官盐运转,用巡抚来当保人做官方背书也可以理解。

    郑之彦肯定不敢替杨巡抚做主,需要向杨巡抚请示,但先问了句:“赵抚台远在苏州,如何作保?”

    高长江将手里的几份契约展示给郑员外看,每一份契约上,都已经盖好了应天巡抚的关防。

    普通地方官员用正方形大印,巡抚则用长方形关防。

    但杨巡抚却冷哼一声,头也不回的上了轿子。

    冯时可:“???”

    郑员外心如死灰,平山堂盛大雅集的三个超重量级嘉宾,已经走了两个。

    然后便见林泰来的身影出现在前方,万分惊喜的说:“可是泾阳李公当面?不想今日得见,实乃三生有幸啊!”

    郑员外感到,自己的智商被深深的侮辱了!

    说好的交接了巡抚关防后,就一路礼送自己出境,并一起在扬州城参加平山堂雅集呢?

    杨巡抚可以掉头回淮安,但他李世达不行啊,他还要继续去南京城上任的。

    这帮清流小兄弟的书信里,无一例外的都提到过一个叫林泰来的苏州刁民。

    冯时可疑惑的问道:“有什么可重修的?”

    旁边陪着李世达的清客文人问道:“李公知道这个人?”

    复古派骨干、老盟主的左膀右臂、松江府狗大户的二老爷冯时可此时也在老盟主的座船上。

    老盟主叹口气,却说了个似乎不相干的话:“现在全江南是不是都认为,《金瓶梅》是我写的?”

    李世达的政治谱系偏向于清流,与清流势力关系很密切。

    卧槽!李世达大吃一惊,伱林泰来又是怎么知道,他和清流之间很有关系?

    这本该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啊,还没到揭晓公开的时候!

    “你从哪里道听途说的?”李世达忍不住问道,同时间接否认了林泰来的说法。

    这时候,下船去打听消息的仆役也回来了,将大致情况禀报给李世达,并说:“盐商领袖郑之彦正在船下,恭候老爷入住平山堂。”

    李世达没去管郑之彦,却自言自语道:“林泰来?”

    到此为止,契约正式成立,一式四份。

    高长江解释说:“是这样,林坐馆在苏州时,就提前写好了契约,并且请正在苏州的赵抚台作保。”

    随后巡抚的大座船在众目睽睽下,又重新启动。

    见状“悲愤”的说:“弇州公何至于此!不妨放我上岸,与那文敌林泰来大战三百回合!”

    林大官人拼命叫喊着挽留:“李公!李公!扬州欢迎您,为什么不下船?”

    郑员外站在岸边,目送巡抚座船离去,无可奈何,又走到了岸边另一艘大座船这里。

    杨巡抚还是一言不发,闷头上了大座船,没有与任何人打招呼,直接走入了船舱。

    卧槽!王老盟主的瞳孔瞬间剧烈收缩,随之而来虎躯巨震!此子为什么也在这里?

    愣了下神后,老盟主二话不说,转身就回到了船舱。

    其他人也没明白,为何林解元几句话就把李天官说走了?

    这是什么威力?一个上午时间,三个大佬都跑路了。

    李天官莫名其妙的搞不懂,这是哪一出?

    林大官人还是很惊喜的说:“李公与清流关系匪浅,而在下又久闻归德沈公鲤、真定赵君南星大名!

    眼下在下正要北上京师,斗胆请李公引荐拜访这些真君子啊!”

    当大佬的座船纷纷远去不见后,林大官人叹口气,对麻木不仁的郑员外说:“实在不行,平山堂雅集就交给我来主持吧。”

    所以在作保问题上,杨巡抚很痛快,契约上立刻加盖了凤阳巡抚的关防。

    就好像社畜即便被社会毒打了,但还是要擦干眼泪继续生活。

    郑员外此时已经没有挣扎能力,只能愤然走回杨巡抚面前,禀报了情况。

    李世达只说了句:“友人书信中,多次提到此人。”

    仿佛是听到了来自岸上的狂热呼唤,王老盟主施施然从船舱中走了出来,气定神闲的立在船头,并潇洒的对着岸上挥了挥手。

    随即这艘还没靠岸的南京少司寇座船,在河面上打了个转。

    岸边人人侧目,皆敢看不敢言。

    老盟主咬牙道:“既然都这样认为,那老夫就不妨重修一番!”

    对杨巡抚而言,为契约作保倒是无所谓,反正出卖的利益是郑家的,他又没有实际损失。

    只是李世达没有想到,杨巡抚居然掉头就回淮安去了。

    任由岸上读书人望眼欲穿,任由郑员外求贤若渴,南京少司寇的座船头也不回的沿着来路返回了。

    也是硬生生的转了个头,离开扬州城,沿着运河向北而去,大概是要回淮安府。

    难道你林泰来神机妙算,还在苏州时就能知道,会从郑家“租”走七千盐引的窝本?

    肯定是只准备了空白文书,并提前盖上了应天巡抚的关防!然后刚才把契约具体内容写进去的!

    这踏马的要是放到太祖高皇帝时,你们这空白文书提前盖印的操作,叫做“空印”,全都要掉脑袋的!

    高长江当然坚决不承认“空印”,警告说:“员外别瞎想!契约内容就是在苏州已经写好的!”

    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轿子一直被抬到了岸边,巡抚大座船正在这里停靠。

    不就是丢了三分之一的家业吗,还是能继续活下去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