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0115章华侨隐忧

第(1/2)页

听到笪铃君好奇的问话,赵卫东回想前世在网上看到痛心的,一幅幅排华的血腥场面,他熟知一段段海外华人血泪史,海外十大排华事件,悲情凄凄何以堪!

        赵卫东十分痛心的对笪铃君说道:

        “铃君姐,我告诉你,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这就跟你讲一讲海外的八起排华历史了。”

        “第一起是米国西雅图排华骚乱事件。”

        “19世纪60年代,随着米国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加利福尼亚掀起了“淘金热”,再加上,美太平洋铁路需要大批劳工,更多的华人为了美好的淘金梦,离乡背井远渡重洋到了米国。”

        “据记载1871至1880年,有120000名华人涌入米国。”

        “1881到1890年间又有60000多人。

        “米国人唯利是图,一开始就极度仇视华工勤劳吃苦,于是想法设法把他们赶出金矿,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华人仍愿意去做洗碗,洗衣等低收入的工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是热心于排华的加州,在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

        “此次排华,西雅图尤惨烈。”

        “1886年2月7月,一伙暴徒把所有西雅图的华人,驱赶到为他们准备的船只上,可华人们拒绝回国,于是米国总统克利夫兰宣布,在西雅图实行军事管制。”

        “加州民兵和联邦军队,也参与了镇压华人行动。”

        “其他城市也开始了暴力排华行动,白人暴徒捣毁华人的商店,拆毁华人的住所,许多华人被砍掉头颅……。”

        “由于满清政府的抗议,美向国家政府赔偿了27米元,便匆匆了结。”

        “第二起是澳大利巴克兰排华事件。”

        “1857年7月4日,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殖民地的巴克兰河金矿场,2000余名华人淘金者遭到白人集体抢劫、衣物被抢掠一空,住地被夷为平地。无数华人受伤,数十华人掉进河里淹死。”

        “四处火光冲天,暴徒的狂吼声、受害华人的惨叫声、嚎陶声此伏彼起,撕肝裂肺,这就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有名的巴克兰排华事件。”

        “第三起是墨西哥托雷翁城,屠杀华商事件。”

        “1911年5月13日,墨西哥反政府武装在弗兰西斯科·马德罗领导下,向墨西哥北部城市托雷翁发起进攻。当时效忠迪亚斯总统的联邦政府军在两天之后放弃抵抗,撤出托雷翁城,马德罗的军队随之开了进来。随着叛军进城的是一群暴民,他们突然出现在托雷翁城内的繁华商业区,大肆屠杀和洗劫那里的国家商户。”

        “仅9个小时,300多名华人当场被杀死。”

        “撤军时还剥了死者身上的衣服并残害了尸体,事发之后,当时的国家政府马上向墨西哥政府提出抗议,并聘请国际调查员就屠杀惨案提出赔偿要求。”

        “但由于当时国内政局混乱。”

        “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忙于内政而无暇他顾,加上“弱国无外交”,事情最终不了了之,300多名华人就这样在托雷翁城无辜丧生,成了墨西哥暴民和乱兵手下屈死的冤魂。”

        “第四起是朝韩万宝山事件。”

        “万宝山事件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由日本策划导演,事件发生后,日本又肆意歪曲事实真相,捏造新闻,挑起日本国内和朝鲜半岛上的大规模反华、排华浪潮,为发动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战争,制造舆论准备。”

        “事件发生后,日本大造舆论。”

        “致电朝鲜各大报纸,诬称民国当局驱逐朝鲜侨民,在万宝山的侨农被民国农民屠杀等等,终于煽动起大规模排华事件,这一事件首先从仁川开始,迅速遍及朝鲜各地,给华侨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7月3日,万宝山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早晨。”

        “朝鲜仁川里外,有数十人向华侨开办的商店、理发馆投掷石块,7月5日晚,排华暴行更加猖獗,暴民“手持棍、棒、刀、斧、石块等凶器,并携带手电筒对于华侨家房,不问农工商贾,分队轮流袭击,遇我们华人,不论男女老幼,暴民殴打至死,毁掠财物,焚烧账据。”

        “并带有引火燃料,随处放火”。

        “据7月9日统计,平壤华侨死109人,伤163人,下落不明者63人,损失财物达日金2545万元。平壤之外,在汉城、釜山、元山、新义州等地也出现类似殴打华侨、焚烧华侨商店的严重暴行。”

        “许多华侨走投无路,只好越境回国。”

        “第五起是印度排华事件。”

        “自1962年印度国会通过决议,宣布国家为“敌国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