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第0166章见三姐弟

第(1/2)页

朱巧月知道在农村,要用钱的地方非常少,口粮、山茶油和生产队的各种经济作物,都是分配给社员,年底分红时再统一结算,有多余的就是分红,不够的就是欠生产队的款。

        自己平常口袋里只有几块钱,连五块钱都很少见到。

        这一次一下子见到五百块,那可是五十张大团结啊,她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现金摆在眼前,那种震撼真是无法形容的。

        此时她的心情,也激动得无法自抑。

        表弟在自己家吃饭,到时候生产队的口粮,肯定也是划给自己家,口粮又是用表弟的工分分红支付,他等于是吃自己的口粮,其实就给自己几块钱的油盐钱也就行了。

        吃的菜都是自己种的,猪肉一年也买不了几回。

        没想到给自己这么多的伙食费。

        她知道自己的行为很不妥,她感到自己的脸阵阵发烧,也知道收表弟的钱不厚道,这可不是几块钱的事,那是五十张大团结,可是一大笔钱那,就在县城都能买一栋房子了,更不要说在农村了,可是她实在无法抵御,这么一大笔金钱的诱惑。

        她想把钱还给表弟,可是就手伸不出去。

        自己家三个子女上学,每个学期开学的学费就要五块多钱,一年就要十几块钱,还是年年如此,这让自己一家人愁坏,如果真的有这五百块钱。

        自己家就再也不要像以前,过那紧巴巴的日子。

        那真是太好了,那自己家在村子里,也算是有钱人了。

        看到朱巧月嘴里说着不能要,但手里的钱却抓得紧紧的,赵卫东心里想到现在的人太缺钱了,农村社员更是缺钱,当然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

        赵卫东就笑着说道:

        “大嫂,你就收下吧,我们都是亲人,还客气什么,我本来想给小外甥、外甥女买点好吃的东西,可是我也不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就你自己给他们买好了。”

        “表弟,这么多钱,我怎么好意思收下来?”

        朱巧月还在犹犹豫豫的说着。

        “大嫂,你不要再说了,就这样吧,我就去陪姑姑坐一坐。”说完赵卫东就回到外厅,陪姑姑坐着说话。

        过了不一会儿,两个外甥女和一个外甥,都一起背着书包,奔奔跳跳跑回到家里来,她们都在大队小学读书,赵卫东知道,大的是十三岁的梁礼珠,是一个长得很甜很白的少女,农村的女孩子晒太阳绝对是少不了的,她好像晒不黑似的,是一个乖巧的聪明的女孩子。

        老二是十一岁的梁礼娇,是一个娇小黑瘦的小女孩。

        小外甥九岁叫梁礼兴,也是瘦瘦小小的小男孩,他都非常熟悉她们,毕竟前世跟她们,在一起生活了半年多。

        他自从考上大学后离开了,毕业后又分配在外地。

        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只是在后来有听老爸讲过,她们三人长大后的情况。

        梁礼娇是一个很乖、很孝顺懂事的孩子,她知道家庭困难,家里人让她不要上初中,她就听话没有再去念初中,小小年纪就回家帮助做事,长大后嫁给了一个外村的拖拉机手,据说那个拖拉机手的脾气很不好,经常喝多了酒打她。

        梁礼娇,家人本来也是让她小学毕业,就不要再念了。

        在她的强烈坚持下,家人只得同意她继续上初中,念到初中毕业,估计是没有考上高中,毕业后就回到家里。

        长大后嫁到外村,很少回家。

        梁礼兴在福桥中学,念到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没有考上大中专,也就回村里务农。

        在原来的空间里,自己因为那个时代,可能因为营养少个子长得矮,十六岁,可以说是孩子,自己记得到这里插队,只能拿半劳力的工分,个头跟一般的成年人相比,矮了差不多一个头。

        在接触的亲人中,倒是跟梁礼珠年龄最相近。

        身高上相差不大,仅比她高一点,虽然辈份不同,因此接触比较多,相处得像兄妹似的。

        经常在一起说说同龄人的话,还是挺投缘的。

        梁礼珠只有读到五年纪,就没有再读书了,家庭困难是一个因素,关键还是父母亲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念到五年级,知识已经很够用,而且农村都有个,更不好的观念,女儿都是要出嫁的,是别人家的人。

        而且这个时代农村嫁女儿都要收财礼的。

        但这时收的财礼都很少,都没有卖一头猪的钱多,更觉得女儿不值钱,有很多的社员,干脆不让女儿念书。

        会让女儿去念书的,在农村还算是比较开明的家庭。

        赵卫东对她们都很熟悉,看着她们三个人蹦蹦跳跳无忧无虑的样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