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虔州归顺

第(1/2)页

九月初,随着象牙潭大捷的消息和之后江西平定的消息传来,整个淮南军大营中到处都是欢呼之声。

        不久,朱温同样得知了这个消息,在大骂危全讽废物之余,他也知道继续与淮南军交战并无意义,如今虽然北方安定无事,不过若是梁军主力长期在南方,难保北方不会出现动乱。

        所以不久之后朱温便下令大军缓缓后撤;而对杨渥来说,这次北伐的目的已经达到,他同样不想与梁军继续交战,所以在朱温撤兵之后,他同样非常有默契的开始撤兵。

        不久,淮南军渡过淮河南下,而梁军主力同样回到各自的驻地,一切都回归到战前的状态。

        至此,淮南军的第二次北伐最终就这样在没有取得任何成果的情况下不声不响的落下了帷幕。

        泗州城中,杨渥的临时行宫里。

        “大王,刚刚得到的消息,虔州刺史卢光稠派使者前来请求归顺,不知该如何做回复?”

        身为掌书记的殷文圭脸大带笑意的询问着。

        虔州因为有谭全播的劝说,这一次并没有出兵加入危全讽一方,最终逃过一劫。

        不过谭全播虽然料到了危全讽此次进攻洪州肯定讨不得好处,但他也没想到联军最终会败得这么惨,六万军队加上两万楚军,最终却被万余淮南精兵给击破了,而且这一切就发生在短短几天之内。

        不仅如此,大获全胜的淮南军还趁机攻占了除虔州之外的其他江西各州,声威震动南方,便是谭全播听了之后都不由变色。

        如果说之前虔州还能倚仗地势偏远,民心归附,军队精良等优势,对于淮南军的威胁可以暂时不顾,但到了此时,他们就没有丝毫逃避的可能了。

        要与淮南军硬拼,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虔州军队虽然训练程度比抚州军队要强上一些,但也强得有限,与淮南军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

        或许因为虔州地势偏远的缘故,淮南军难以派出重兵前来进攻,但派遣个两三万人却是没有问题的。

        而卢光稠如今控制的虔州和韶州两州之地的总兵力也不过是三万多人,又如何与淮南军对抗呢?

        所以对抗显然没有前途,不过直接投降的话,卢光稠又有些不甘心;不仅是卢光稠,便是谭全播都觉得如今局势虽然对虔州不利,但还没有差到需要直接投降的地步。

        更何况,无论是卢光稠还是谭全播,他们如今都已经年纪大了,手中的权利早就开始向下一代,也就是卢光稠的几个儿子转移。

        卢光稠的这几个儿子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没什么能力,又没什么眼光,但对手中的权利却看得很紧。

        若是卢光稠有投降的打算,只怕这些儿子们首先就会与那些同样反对投降的将领们一起起来造反了。

        所以直接投降难以办到,继续与淮南对抗又有些不现实,想来想去,向来以足智多谋著称的谭全播最终也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只能让卢光稠派出使者向淮南请降,不过淮南必须保证由卢光稠继续治理虔州,不得将其调到别的地方去。

        “让卢光稠继续治理虔州?那他投降对我淮南有什么好处?不过是多了一个名义上的属地,而且将来还会因此受到掣肘,如此之有害无益之事,孤怎会答应?”听了卢光稠提出的条件,杨渥顿时冷笑起来。

        这种割据一州或者两州之地的小势力,一般主动投降后,杨渥都会安排到别的地方去任职,而不是仅仅寻求一个名义上的归顺。

        像当初的衢州刺史陈璋,如今就已经调离了原本的职务;而饶州刺史唐宝,他如今虽然还在当地任职,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将来肯定会调到别的地方去。

        而卢光稠到了这种时候居然还想向杨渥提要求,希望永久保留对虔州的统治,这一点杨渥怎么可能答应。

        “大王且慢下决定,此事本来在广陵那边就遭到了高先生、周判官他们的反对,不过枢密副使严可求却是提出了另一种看法,属下觉得很有道理,大王不妨听听他的意见!”殷文圭却是劝说道。

        听说严可求有不同的意见,杨渥心中一动,当即问道:“那严可求又是如何说的?”

        “严先生说,卢光稠和谭全播这两人治理虔州多年,不仅威望深厚,又多有德政,当地百姓归心,我军要强行攻下虔州只怕不易。不过如今卢光稠已经六十多岁了,而谭全播的年纪还要更大,今年据说已经七十多岁了。”

        “到了他们这种年纪,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