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三十章

第(1/2)页

第三十章

        多年之后,当言照回忆这一生,他无论如何也无法忘记剑门一众长老和师兄弟高宣“誓死追随”的那一天,自此他的人生彻底驶向了另一个方向。

        等到众人一腔热忱稍息,秦终不卑不亢地走上前来,向言照端端正正地行了一个礼,庄正说道:“言掌门既已决意相助一臂之力,一同起事,便请掌门随在下于三日之后赴乌海城,与起义军和江湖众派共签协令,共谋大事!”

        言照允声,眼中无数光景弥散在空中,一个清俊爽朗的少年渐渐远去,仿佛从他的生命里淡去痕迹。

        乌海城位于瓶城以南,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古韵小城。

        言照一向守约,三日后带着广旭、程延和一干剑门弟子随秦终前去乌海城赴约。

        此次起义军和江湖诸派的会面誓盟是宋桢起的头做的主,言照一行人到了乌海城,宋桢自然是礼让恭敬地好生招待。

        宋桢同程延眉眼颇似,只是气韵上程延更偏潇洒,宋桢更显沉稳,透着一股南征北战的沉着刚健。

        言照与宋桢初见之时,两人都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错觉。

        签署协令那天,宋桢、言照同一众武林门派的代表齐聚乌海城内的满庭居。

        满庭居专门开出一间厅来供宋桢等人会面。

        满庭居内自是雕梁画栋,四处红纱幔帐,华庭水榭。那间四面画窗轻纱掩映的庭室内,汇聚着起义军的一干统领,还有江湖门派的各户当家。

        席间,言照掠眼一扫,厅内西边首位坐着离煞帮的帮主蒙弦,他身边正坐着面色端肃的浮灵古刹住持李红衣。掠过几人后,青执门的教主沈清临也百年一遇地出现在这种俗尘场面中。

        还有许多江湖名门儿女,都是言照自灵山剑会后就再没见过的了,此时都苦撑着自家门面,殊死一搏。

        作为乱世中的百年盛派,剑门无疑是江湖门派中无形的统领至尊。此刻,正如言照打量来赴会的一众武林人士一般,那些道行老道的武林人士也纷纷不加掩饰地关注着这位年轻掌门。大多数人都暗自揣度着剑门一派此番的态度,其中也不乏人士心中纳罕穆松辽为何会将掌门之位传给这么一个少不更事的年少弟子。

        言照向来是个心思细腻又会察言观色的,那些投来的目光他都深知。

        议程一项项推进,宋桢一番慨当以慷又不脱实际的豪言壮语下,众门派纷纷签下协令,共筹大事。

        所有人都隐隐清楚,一派前所未有的气象即将来临,那是江湖的残日,抑或王朝的黄昏。

        后世史官每每笔至康昭三十七年,都会在此处停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世人也便知道了这一年的这一日,起义军连同江湖众派,在乌海城签订了协令,后世便以城为名,称之为乌海令。

        后面发生的事就越发合乎情理却又出人意料起来。

        起义军本就兵多将广,响应者无数,再加上江湖众派武林高手的帮持,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

        各家门派纷纷使出看家本领,人人心中都清楚,此次事变同往日可以被镇压至销声匿迹的□□不同,此次反围剿的突围,是黎明被迫挣开的熹曙,是决一死战,是你死我活。

        言照代表剑门一派签下了乌海令,便将掌门之职交给二长老杨咸暂代,自己则同李广旭、程延等人领着一众自愿沙场征战的剑门弟子下了山去,同起义军和众派别的人马一同起事。

        他是不愿让林慕陪着去的。

        出发之前,他们甚至为此大吵一架。发兵起事不是儿戏,大事败落便是九族杀头之罪。言照劝林慕先回陵平家中避一阵子风头,毕竟在陵平苏家势大,也不会有人疑心林慕同言照和剑门的关系,以此牵连她。

        可苏林慕又怎么肯?

        两人纠缠良久,言照无法,只得在广旭的冷面中带着林慕一同下山。

        言照身为江湖众派的默认统领,一方面又深感宋桢等人主张之鲜明正确,为了天下生民计,他同广旭一干人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各路兵法齐飞。棋局迷障丛生,他们便摘星破雾。

        “宋统领找我来可是有事相商?”

        这日夜里,落了一场急雨,起义军兵临安阳城下。

        雨势倾天泻地,大漠一片白荡荡的风卷珠帘,四野宛若狂烟,在怒雨中起舞。

        倾盆大雨初霁,宋桢便唤人去请言照至他房中,言照心道肯定不是请他去月下对酌的,定有要事亟待解决。

        果然,他走入宋桢房中时,宋桢房内还立着一人,定睛一看,是面色疲惫的秦终。

        “言掌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