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4 章

第(1/2)页

这事儿细究起来,  也是英国使臣倒霉。
  寻常来说,服用阿芙蓉头几日状态都不错,并不会抽死人。
  阿芙蓉在李大人与张大人处出了意外,  却是因为英国使臣为了让他们把更多的朝臣拉下水,  又给了他们不少阿芙蓉,  以此作为诱饵。
  谁承想,在乾隆的干预之下,即便是对阿芙蓉有些许心动的其他官员们都按捺住了性子拒绝了此物,最终,  李大人与张大人手上的阿芙蓉一份也没能送出去。
  他们一心想要向其他朝臣证明阿芙蓉的功效,  于是,吸食了过量的阿芙蓉。昼也吸,  夜也吸,毫无节制,  这两位大人本就年老体衰身患有疾,  自然就受不住了。最终,一死一病,  也在情理之中。
  真正难受的,是英国使臣。
  这次来到大清,  本是为了与大清建立友好的关系,  以便获得更好的贸易环境而来的。
  可如今,英国使臣极力想要推销给大清的新型货物阿芙蓉抽死了人,  大清与英国使臣之间的关系顿时变得紧张了起来。
  “阿芙蓉这等毒物竟害死了一名朝廷命官,  还害得另一名朝廷命官卧病在床,  不知使臣将这样的毒物带来我大清,究竟是何居心?先前使臣还千方百计想要让我们皇上松口同意将阿芙蓉也列为交易物之一,莫非使臣是受了英王的命令,  来谋害我大清的官员和百姓?”
  这指控不可谓不重,英国使臣自然不可能应下。乔治三世对远东市场很是看重,他若是把这次的出访给搞砸了,他的仕途也就走到头了。
  使臣一口咬死阿芙蓉是灵丹妙药,英国也有一些贵族老爷们在用,从来没有听说吃死过人,明里暗里示意这两名大清臣子之死另有蹊跷。害怕乾隆的人会对自己动用私刑,屈打成招,英国使臣还不断提及英王以及大清的舰队,请“英明睿智”的大清皇帝不要一时冲动,做出错误的选择。
  英国使臣的这种话语听在乾隆的耳中,便是赤-果-果的威胁,引起了乾隆的愤怒。自己做了见不得人的勾当,被人抓住了,反而警告主人家不要轻举妄动,这是什么道理,难不成这英国使臣当真以为乾隆和大清怕了英国不成?
  原本乾隆是打算让英国使臣好生跟他认个错,在贸易往来上,作为错误方的英国退一步,让个利,且日后永远不得再提向大清售卖阿芙蓉之事,这事儿就可以这么揭过了。
  毕竟,英方如今实力不俗,大清在海军发展方面到底晚了些,当真与英方硬碰硬,虽说不是没有胜算,但终归落不着什么好处。
  但英国使臣既然都这样说了,乾隆反而不能这么痛快的把他给放出来,否则,只怕底下人都要以为他怕了英吉利了。
  原本被投入牢狱之中的英国使臣还优哉游哉,觉得自家国王陛下很快便会想法子把自己给救出来。
  谁知,没几日,美洲发生暴动。
  自从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带陆续建立十三个殖民地后,起初,美洲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还能够和平共处,最初抵达美洲的那批英国人对本国也还有一份香火情。但后来,随着美洲迅速的发展,出生在美洲土地上的二代、三代英裔美洲人对英国的感情日益淡薄,英国却仍然将美洲当成其钱袋子,破坏美洲的利益为本国供应鲜血,这自然引发了美洲人的不满。
  英国虽是七年战争之中实力保存最好的欧洲国家,但七年战争到底也消耗了英国的底子,损了英国的钱袋子。为了尽快从战争带来的经济低迷之中走出,英国选择将这危机转嫁给海外殖民地。
  为此,英国议会先后出台了《印花税法》与《唐森德税法》,由于这两个税法带着强烈的剥削意味,前者规定“殖民地的一切商业文件和合法证书、执照、报刊、杂志、广告,均须贴上印花,伪造印花者处死刑”,印花税额又很高①,后者规定“英国输往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颜料、茶叶等均一律征收进口税”②,且更过分的是,后者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③。
  对于这两项条款,美洲人自然无法接受,经过强烈的冲突与抗争之后,英方不得不废黜了这两项税法。
  但英国为了显示其对美洲的控制权,也为了最初的目的——转嫁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择保留茶税。
  在茶税的保驾护航之下,萧条不振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将茶叶贩卖到美洲境内之时,可以只被收取极少的关税,反观美洲本地种植茶叶的商贩,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