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8 章

第(1/2)页

 当初英国使臣乘坐着舰船来华之时,  不少百姓曾围在岸边观看,这一回,俄国使臣奉俄皇之命前来访问中国,  百姓们自然也会予以高度关注。
  只是,  不同于英国使臣抵达中国之时,  百姓们对这些外国人纯然的好奇心,这回,在好奇之余,百姓们还添了几分警惕心。上回英国使臣在本地闹出的事情,  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为深刻了,  也让他们明白了,所谓“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从何而来。
  兴许在大多数时候,这群远道而来与他们做生意的人都能够保持和蔼的一面,  但一旦涉及到他们自身的利益,  他们也会迅速的翻脸不认人。
  这次从圣彼得堡出发的是一支由二百余人组成的使臣团,为大清带来了价值十万卢比的精美礼物,  以此来体现俄方的诚意①。
  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沙俄看起来对大清很是友善,  但纵观中俄近些年来的交往历史,  签订的合约,以及合约具体的执行情况,  却没有人敢小觑沙俄。
  沙俄通过支持准噶尔反叛,  利用准噶尔牵制住大清的精力,  获得了不少好处,在与准噶尔开战的同时,大清若是不想面临多线作战的困境,  就得在与俄方进行边境分界问题的洽谈上做出些许让步,以及贸易往来的具体条款之中给了俄国较大的优惠政策。
  如今,准噶尔已平,大清通过研制火器、训练步兵以及组建海军等措施,变得愈发强盛,国库中堆了满仓的金银珠宝与粮仓中满的要冒尖的粮食,都是大清的底气所在。俄国若是再想如从前一样逼迫大清让步,是再不可能了。
  现在,兵力被牵制住的,反倒是俄方。为了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黑海出海口,俄国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领导之下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彻底杠上了,虽说奥斯曼帝国已逐渐走向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毕竟还有一些底子在里头,俄军想要一举竟其击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乾隆想来,大清就该趁着沙俄无暇分身之际,将这些年以来被沙俄蚕食的土地让沙俄通通吐出来。
  这可不叫趁人之危,而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说来,这一点,乾隆还是在芃芃的“启发”之下才想到的。
  乾隆陷入了沉思,他所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沙俄也同样陷入了沉思之中。
  沙俄使者在发现前来迎接自己一行人的官员居然一反常态,没有在礼仪方面为难自己一行人之时,竟觉得有些微妙。沙俄不是第一次派遣使者到京城来,但往年每回都会因为该依照俄方的礼仪向大清皇帝行礼,还是该按照大清的礼仪向大清皇帝行礼而争论不休。
  沙俄使者在到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这方面的心理准备,女皇也曾交代过他们,可随机应变。
  在不丢了国家颜面的情况下,来使可见机行事,做出适当的让步,当然,这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口中不叫让步,而叫作“为了满足清国皇帝自尊心的权宜之策”。
  然而,种种准备和交涉的话语都没能用上,这一回,大清官员居然颇为通情达理,允许沙俄使者用本国的礼节来问候大清的皇帝,并在问候完之后,用半幅大清的礼仪向大清皇帝行礼。
  在发现俄国使者面色不对时,大清官员还颇为不解:“使者莫非对此还有异议?先前英吉利使者与法兰西使者出使我国时,用的都是这种行礼方式,既是对使臣们家乡风俗习惯的照顾,也是对我大清皇帝陛下的尊重,若是使臣还觉得不妥,那很抱歉,我们恐怕不能再让步了。”
  负责接待沙俄使者的官员不是旁人,正是善保。
  善保因为在接待英吉利使臣之时表现出众,很得上司赏识以及乾隆看重,遂把这次接待沙俄使臣的任务交给了他。好在善保在上书房中之时,曾仔细研读过西学,又因为对洋文感兴趣,在上书房中学习了英语、法语之后,又自学了俄语。也亏得他是个学霸,才能够囫囵吞枣地啃下这么多国语言,虽说距离精通这几门外语还差得远,但似他这样上过西学课的少年人,终归比那些个连一句洋文也听不懂且对西洋各国事情一无所知的老臣们要强得多。
  这也是善保在入朝之后能够这么快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
  若不是近些年来大清与外国的往来变得频繁,善保这会子作为一个初入朝堂的新人,怕是只有苦熬资历的份儿。
  由于善保实在太过年轻,在身形高大的沙俄使臣面前像个半大的孩子似的,沙俄使臣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