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百家思想(五)

第(1/2)页

惠施他更进一步推论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结论。

        吕氏春秋说:“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谓大同。”

        这是对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解释,这已与庄子的“万物皆一也”很接近了。

        惠施对“大同异”、“小同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分析,主张“合同异”的惠施,也不可能绝对不讲“离”。

        同样道理,主张“离坚白”的公孙龙,也不可能绝对不讲“合”。

        不过,惠施虽然讲“离”,但最终还是讲“合”,而公孙龙虽然讲“合”,但最终还是讲“离”。

        由此可见,惠施着重在概念外延的扩大,而公孙龙则着重在内涵的分离。

        这样看来,“合同异”、“离坚白”两派的名称还是符合惠施、公孙龙思想实际的。

        惠施的“历物十事”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世界。

        他善于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哲学的概括。在“名”、“实”关系上,他是从现实存在出发的,承认“实”是第一性的,而“名”是“实”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他和公孙龙的诡辩是有所区别的。

        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

        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所构成。

        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

        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

        他把事物的异同看作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包含有辩证的因素。

        惠施有些命题是和后期墨家争论的。后期墨家运用数学和物理学的常识,对物体的外表形式及其测算方式作了分析,下了定义。

        墨子经上曾说:“厚,有所大。”认为有“厚”才能有体积,才能有物体的“大”。而惠施反驳说:“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认为物质“小一”不累积成厚度,就没有体积但是物质所构成平面的面积,是可以无限大的。

        后期墨家曾经严格区分空间的“有穷”和“无穷”,墨子经说下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认为个别区域前不容一线之地,这是“有穷”与此相反,空间无边无际,这是“无穷”。

        而惠施反驳说,“南方无穷而有穷”,就是说南方尽管是无穷的,但是最后还是有终极的地方。

        后期墨家认为“中”中心点到相对的两边的终点是“同长”的。

        墨子经上说:“中,同长也。”而惠施反驳说:“我知天下之中央,燕当时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