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外道与仙峰寺

第(1/2)页

“不杀生,仇恨永无止息!

    不偷盗,强弱如我何异!

    不邪‘吟’,一切有情皆孽!

    不妄语,梦幻泡影空虚!

    不馋酒,忧怖涨落无常!

    不耽乐,芳华刹那而已!

    不贪眠,苦苦不得解脱!

    不纵‘玉’,诸行了无生趣!”

    佛堂内,为首的僧人盘膝而坐,闭合眼帘,似在品味这一段“至理名言”,良久,才吐出一口气,赞叹道:

    “礼赞仙虹上人,传我真法,造福千百僧众,功德无量!”

    佛堂内的其他僧人也齐声接话:

    “礼赞仙虹上人,传我真法,造福千百僧众,功德无量!”

    这里需要讲明的是,“上人”这一称谓并不代表着一名僧人在寺院中的地位等级,仅仅只是一个佛学造诣的评价,在佛门之中,“上人”指的是严格持戒并通达所有佛学的僧人,也是比丘僧的最高佛学造诣,而较低等级的“法师”是指通达佛法并能为人讲解经文的出家比丘,我国著名的传法僧“玄奘”就被称之为法师。

    在次级的“律师”是指本人精通并严格秉持戒律的受戒比丘,在不同的宗派里又被称作持律师、与经师、论师、律者、禅师等等,而“僧都”、“僧正”、“法头”等称呼则代表着僧人的ZZ等级,也就是僧官等级,且不是所有的僧官都在寺院里担当座主(即我们会更为熟悉的住持一职),而在朝廷方面则叫做“寺主”。

    讽刺的是,明明是因为严格持戒并通达所有佛学才被尊为“上人”的仙峰上人,竟然牵头带领仙峰寺破戒背佛,去尊仰神龙,去醉心于不死之力,沦为了彻彻底底的外道。

    对于佛教徒而言,“外道”既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是佛教对于修行观念及方法的一种区分,也就是四外道理论,即:佛法外的外道、附佛法的外道、学佛法的外道和破佛法的外道,其中,最后一项“破佛法的外道”指的是那些自以为是正道,却企图颠覆真佛道者,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其他不承认佛教正确性的宗教,这些便是“佛敌”!

    一旦背离佛道,成为佛敌,不管之前积累了多少功德,都会烟消云散,因为“佛敌”乃是高于“杀、盗、YING、妄”四重戒的存在,或者说,是高于一切戒律之外的最恶劣的业,故而,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转变信仰,为神龙打造摇篮的仙峰上人与源之宫外看门护院的破戒僧都是一类人,都是背离佛道,堕入外道,成为佛敌之人。

    人,要怎么成佛?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若人心直指即可成佛,哪里来这欲海中翻滚的芸芸众生?

    行善积德,肉身菩萨?为成佛而行的善,布的施,不过是把修佛当买卖罢了!

    苦守戒律,得渡彼岸?你若没有恶性,没有心魔,没有歹念,要戒律干什么?你心已犯戒,那肉身皮囊的清规,苦守着,又有何益呢?

    本就是一群破了戒的僧众,本就是一群沦为外道的僧众,既已如此,不如遵从本心,遵从自己心中的“佛”!

    原本庄严肃穆的佛堂,因为这群领悟了“佛法”的僧众变得混乱不堪起来,角落里的契约者踮了踮脚,朝里面看了两眼,立马嫌恶地撇开了眼睛,说道:

    “他们吃的那个肉咦呃!”

    “习惯就好!还有更多挑战人三观的衍生世界呢!这些,顶多是小菜一碟!”

    在他身旁,另一名较为年长的契约者点燃了嘴里的香烟,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哦!说起来,乌鸦哥你马上要升到二阶了吧!真厉害啊!”

    “嗨呀!这有啥啊?不过就是比别人更会保命而已!”

    “乌鸦哥谦虚了!话说乌鸦哥你是因为个啥进乐园里来的啊?”

    “啊,这个嘛嘶!呼!也没有什么好害羞的,我这个人啊!好打点小牌,有段时间时运不济,输了很多钱,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吧!我就借了一家公司很多钱,叫什么来着,‘瓦尔’什么来着”

    “噗嗤!”

    契约者的话戛然而止,两柄暗影所构成的刀刃各自刺穿了他们的胸膛,谈话被中断的两人倒在地上,最后看到的景象,便是那些惨叫着的、哀嚎着的、悲鸣着的,被屠杀的僧众。

    “这帮和尚,终于是把啥地方的恶鬼给放出来了是吗?!”

    脚下的血泊已经染红了鞋面,赵子衿看着大打开的寺院大门,脚下的阴影迅速扩散开来,随即,无数的影子士兵从其中鱼贯而入。

    “诸位,大闹一场吧!”

    抬手将地上的武僧尸体转化为影子士兵,在这其中有两名武僧有些特殊,一者挥拳,一者舞仗,他们生前的战力说不上多出色,但较之一般的武僧却是强上不少,他打算将他们作为孤雄强化的养料。

    使用拳法的武僧名为那罗延天,在战斗时,会使用【哼将降灵】提升自己的攻击力和力量属性,而在神话故事中,那罗延是婆罗门教-印度教中一个重要的神祇名称。在最常见的情况下,这是毗湿奴的一个别名,而佛教兴起之后,原为婆罗门教三大神之一的毗湿奴即那罗延,也成为佛教的护法神,成为“欲界中天”,并被认为“此天多力”。作为护法神的那罗延天(神)王,称那罗延为那罗延天或毗纽天(即“毗湿奴天”、遍入天),并说他常与阿修罗王争斗。

    唐代的慧琳就指出:“那罗延,梵语,欲界天名,此天多力。欲求多力者,承事供养(那罗延天),若精诚祈祷,多获神力也”。从“多获神力也”这一句话便可见,当时确有不少“承事供养”以期盼获得那罗延神力的人。隋文帝被认为是稠禅师转世,称为“大力长者”,而“隋高祖文皇帝姓杨氏,讳坚,小名那罗延。”魏晋隋唐时期,“承事供养,精诚祈祷”那罗延金刚可获得神力的观念确实存在过,并有人身体力行过。此外,在唐代密教的修持法中也有不少关于如何获得那罗延神力的记载,如《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金刚摩尼药品》所记载的:

    “尔时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是金刚摩尼药亦能利益当来一切持真言者……若涂佩身诵念之者,毗那夜迦诸恶神鬼,慞惶驰走,不相障碍,得大威力如那罗延。”

    其密号为护法金刚、幻化金刚,其尊形为现罗刹形,身呈青色,左手握拳腰际,右手当胸持八辐轮。”在三昧耶会、微细会、供养会、降三世会及降三世三昧耶会中,也都能见到那罗延天,可见在金刚、胎藏两部曼荼罗中都能找到那罗延天,因而其还是密教中重要的神祇之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