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二章 突然冒出的孝道

第(1/2)页

  高长江和邢一凤又往县学外走了几步,正要分道扬镳各回各家的时候,邢一凤突然又叫住了高长江。

  “其实我刚才一直在想,从哪里可以找秦板桥的文章,还真想到了一个地方。”邢一凤说。

  高长江顿时产生了兴趣,连忙问道:“是哪里?是哪里?”

  邢一凤答道:“聚宝门外长干里,状元塾!”

  高长江猛然拍了拍自己额头,惊喜的说:“我怎得把这个地方忘了!”

  状元塾以前就是老秀才王以旌开的私塾,而王以旌嘉靖十年年底时,就成了秦德威的业师。

  自从秦德威中了状元后,王老先生这里就起名叫状元塾了。

  既然是秦德威长期学习过的地方,那确实很有可能留下了一些秦德威的文章。

  高长江兴冲冲的与邢一凤上了马车,就往聚宝门外走。

  等到了长干里,只见状元塾外面车水马龙,摩肩擦踵的许多人站在院门那里吵吵嚷嚷。。

  高长江与邢一凤无语,竟然已经有如此多人想到这里了。

  此刻两人算是来的晚了,挤不进去,只能站在外围看。

  但是状元塾大门紧闭,谁都进不去。

  有个绸衫中年人,举着张源丰号的银票,对院门里面叫道:“愿出五百两,求购秦状元所有文章!”

  然后就又看到从里面墙头上,探出个仆役的脑袋,对外面人群高声道:

  “诸位请听!我家老先生发话,为公正起见,秦状元的文章一概不外传!”

  听到这句,高长江很有感慨的对邢一凤叹道:“素闻王老先生做人方正,品行高洁,不流于俗,果然如此!”

  与大门外的热闹不同,状元塾后院却非常安静。

  王以旌老先生攥着一叠稿纸,  独自站在厨房里面唉声叹气。

  不知过了多久,最后老先生还是狠狠心,  将稿纸都扔进了灶台里。

  在熊熊柴火里,  这些稿纸全部被烧成了灰。

  王老先生虽然惋惜但也无可奈何,  自言自语说:“为师只能这样帮你了。”

  为了状元的声誉,为了南京城的荣耀,  某秦姓学生的这些旧时文稿不能给别人看,还是焚毁灭迹算了。

  就算它们能卖五百两巨款,但损失掉的名誉,  不是用钱就能弥补的!

  高长江和邢一凤又站了一会儿,看今天这情况,是不太可能要到秦德威文章了,两人只能原路返回。

  想起下个月九号开场的乡试,家境贫寒的邢一凤有点患得患失。

  对邢一凤这样的人来说,  读书考试是几乎唯一能改变命运的途径了。

  本来三年前就该参加乡试的,  但因为服丧守制才错过。

  高长江安慰说:“你放心好了!你的学问文章本来就很出众,  又有秦板桥做考官,  怎么可能不中?”

  邢一凤从没搞过歪门邪道,一直都是凭借实力说话,  这次乡试本来也没想过托人情通关节的事情。

  可偏偏好友秦德威当了主考官,  让邢一凤的心思也变得复杂起来。

  忍不住就问了句:“你说,秦德威真的会暗中帮助我们么?”

  高长江非常有信心的说:“肯定会!”

  邢一凤又产生了疑问:“但是我们根本联系不到秦板桥,他怎么帮我们?”

  考官和考生如果想串通,最起码要提前有联系沟通,或者有默契。

  他们目前和秦德威并没有形成什么默契,所以当务之急就是,  考前怎样才能联系到秦德威。

  但这却又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以前的主考官来到南京后是什么样子,大家又不是没见过。

  虽然每次都有几百上千的人去码头迎接主考官,但主考官每次都是谁也不见,直接进入贡院,与外界隔离,这是制度规定。

  如果趁着往贡院送食物和用品时,里外暗通消息,那涉及环节太多,容易暴露,或者说容易被抓住把柄。

  高长江苦恼的抓了抓头皮,咬了咬牙说:“办法总比困难多,  活人焉能让尿憋死?

  主考官都是自己人了,  还能找不到通关节的法门?

  反正还有段时间,找几个平常最机智的人,一起来商议这个问题,总能想到主意!”

  秦德威当主考的消息,不仅引爆了江宁县县学,在同城隔壁的上元县县学里,也引发了巨大的震荡。

  当然与江宁县县学里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相比,上元县县学这边就比较纠结。

  虽然江宁县与上元县同城,都是南京城一部分,而且外地人经常也区分不开。

  但毕竟这是两个县,生员也分别属于两个县学。谁知道那江宁县县学出身的秦状元,到底认不认上元县?

  不少上元县的优等生不禁长吁短叹,早知道当初就把户籍落在江宁县去了,不然今日还担心什么?

  秦状元成名踏脚石、自称秦状元曾经最大对手、金陵新名士王逢元就是上元县县学的生员。

  便有人围着王逢元问道:“吉山啊,你应当对秦板桥最熟悉,你说秦板桥会关照上元县吗?”

  王逢元很有点刻薄的说:“你们想太多了,就没想过什么叫打铁还需自身硬?

  南京城两个县加起来,共有一百余人参加乡试,难道秦德威全都能照顾到?

  归根结底还是看个人,与上元县怎么样没多大关系!”

  王逢元此人,平常做人风格可以视为弱化版的秦德威。

  当即就有个与王逢元不对付的人,嘲笑说:“无论如何,秦板桥也犯不上浪费机遇来照顾你这个对头啊。”

  王逢元不屑的冷哼一声,路子都给你们指出来了,需要“个人努力”,听不懂就是你们的损失。

  当即他离开了上元县学,一路南行来到江宁县学。

  同城两县学,彼此都熟悉的很,所以王逢元轻车熟路的走了进来。

  转了一圈后,他又在书堂看到几个士子正在聚会商议事情。

  王逢元探头扫了几眼,认出了高长江,便也走进了书堂。

  迎着众人的目光,王逢元主动放嘲讽道:“这样千载难逢的良机,你们不去联络秦德威,还有心思在这里浪费时间闲聊?”

  作为各种聚会雅集的活跃分子,高长江也认出了王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