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学习实践(下)

第(1/2)页

  秦德威的自辩奏疏被送进宫里后,朝堂暂时又恢复了平静,大臣们都想先看看嘉靖皇帝的反应。
  内阁并不愿搭理秦德威,直接把两本自辩疏都呈给皇帝了,一切交由圣裁。
  嘉靖皇帝到了夜深人静的半夜三更时,才开始看奏疏,最近开始了这样的作息节奏,而这时候在旁边侍候的是大伴黄锦。
  看完秦德威第一份自辩后,嘉靖皇帝直接批道:“朝廷以爵位酬功,本不欲虚置,待嫡子成年之后,可再转袭。”
  按照制度,让儿子袭爵有两个前提,第一是武勋本人必须年满六十;第二,儿子必须成年,也就是年满十六岁。
  秦德威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嘉靖皇帝不能完全照顾和纵容,又不能完全不照顾。
  所以就定了个嫡子成年之规矩,两个条件里只需满足后一条即可。
  又看完第二份自辩奏疏,嘉靖皇帝便叹道:“朝廷可用之人何其少也。”
  这句话没头没尾的,乍然听到让人难以理解,朝廷里不说人才荟萃吧,但怎么也不至于到无人可用的地步。
  但默不作声的黄太监脑中转了几转后,才稍稍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前些年,皇帝起居一直比较正常,接触面很广,时常能选拔出比较顺眼的大臣,到了需要用人时,就可以直接补位。
  而最近这一两年,皇帝潜心修仙,虽然阅览奏疏没落下,但直接接触的大臣很少,来来回回就是夏言、严嵩、秦德威等那几个。
  所以在当今需要增补大学士时,皇帝发现,没有候补的宠臣可用了,所以才会生出“可用之人”太少的感慨。
  在原本历史上,嘉靖朝前期首辅更换十分频繁,而在中后期,严嵩一个人就干了将近二十年首辅,未尝没有“选择面太窄”的原因。
  正在黄锦暗自揣摩的时候,嘉靖皇帝突然抬起头,对黄锦说:“明日你去翰林院,让词臣们撰青词,宫门落锁之前带回来。”
  到了次日清晨,黄太监就奉旨去了翰林院,顿时让整个翰林院鸡飞狗跳起来。
  嘉靖皇帝自从移居西苑后,不上朝,不开经筵,少见大臣,对一般的官员而言,可能还没那么大影响,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但翰林院就“深受其害”了,翰林的性质本就是文学侍从,与其他官员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接触皇帝机会多。
  如果一年到头接触不到皇帝,那翰林还有什么威望和上升渠道可言?
  所以嘉靖皇帝突然派了亲信太监来到翰林院,并搜集青词,跟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差不多。
  稍微聪明点的人也能猜到几分皇帝的心思,但众人对此也是态度各异。
  想想秦府门客归有光对写青词的态度,大概也能明白大部分翰林的心情了。
  黄太监一直在翰林院呆到了午后,然后带着数十份青词回到宫里。
  在仁寿宫外的迎和门,黄太监遇到了锦衣卫指挥陆炳,两人一个是皇帝自幼的大伴,一个是皇帝的奶兄弟,自然亲近。
  打完招呼后,黄锦笑道:“听闻陆大人此去大同,收获颇丰。”
  这次从大同回来的人里,除了秦德威就是陆炳收获最大了。
  押着武定侯郭勋、原大同巡抚史道、原大同总兵王升这样的超豪华犯官阵容回京受审,陆炳这个关系户在锦衣卫里算是“一战成名”。
  至少在现有的锦衣卫官里,除了经历过当年左顺门事件的老人,没谁这么勇猛过。
  虽然朝臣心知肚明怎么回事,其实都是秦督师为了避“专擅”之嫌,所以借着陆炳之手进行的大清洗。
  但在表面上,这些犯官还是陆炳押回来的,功劳也得认,别人都得给皇帝奶兄弟面子。
  感觉自己在锦衣卫里的威望急剧增加,陆炳正春风得意,听到黄太监的话,也笑着回应道:“收获委实良多,但真正收获不在于几个犯官,而是在心里。”
  他在大同亲眼看着秦德威如何争权夺利,如何铲除异己,如何结党营私,他发自内心的感到学到了不少。
  黄锦闻言产生了小小的讶异,从刚才这句话来看,陆炳可能真有长进了,前途更进一步看好。
  于是黄太监产生了进一步卖好的念头,主动开口道:“你来西苑有何要事?可曾需要我帮助?”
  陆炳想了想后,答道:“特为武定侯郭勋而来,欲向陛下请旨。”
  被陆指挥“押解”回来的三名犯官里,巡抚史道、总兵王升都属于罪证确凿的,制造“天日昭昭”冤案的最大主犯。所以罪责完全没有争议,就等着刑部走完审判流程,论罪后明正典刑。
  但武定侯郭勋就比较特殊了,严格来说郭勋的罪证并不充足。
  而且郭勋本身就是奉旨前往大同捉拿秦德威的,不能因为他企图对秦德威动手就判他有罪。
  再说郭勋在大同,不依靠本地巡抚、总兵又能依靠谁?要说郭勋勾结巡抚、总兵共同犯罪,也缺乏过硬证据。
  况且郭勋身份也比较特殊,家世乃是开国侯爵,又是前十几年的风云人物,武勋里的头号大礼议功臣,实在有点贵重。
  所以刑部对郭勋的情况十分棘手,又把郭勋退回了锦衣卫,让锦衣卫“补充侦查”。
  这里面的潜规则就是,如果郭勋有罪,你们锦衣卫就把他屈打成招;如果郭勋无罪,你们锦衣卫就直接放人好了!
  反正这种不清不楚的、可能徇私枉法也可能制造冤案的脏活,需要由你们锦衣卫来干,这是你们锦衣卫诏狱的责任和存在意义。
  至于谁来决定郭勋有罪还是无罪,当然是宫里那位大明至尊了。
  黄锦听了陆炳的来意,不禁对郭勋产生了一些同情。
  当年的郭勋何等风光,屡屡以武臣身份干涉朝廷政务,堪称近百年来的独一无二,甚至还能成功举荐兵部尚书人选。
  就是遇到了秦德威后,郭勋的好运戛然而止。
  数年前被削去实职权柄也就罢了,今年好不容易重新取得皇帝信用,得以作为勋贵代表在无逸殿侍奉,可转眼间居然又混到了下天牢的程度。
  但郭勋到底有罪无罪,黄锦并不很在意,这与他关系不大,让他感到敏感的却是另外一个情况。
  “陆大人你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