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隐伏线索(求推荐)

第(1/2)页

历史中隐伏的线索如同深藏在海底的每一颗神秘水晶球中。每当读史者的苦恼终解之时,思路触及之处,紧锁的水晶球“豁然开启”,恍若珍珠连缀成串,辉映于天地之间,“流光溢彩”、“光芒四射”。这才是独属于治史者的推理体验,也是每个读史者的乐趣所在。

        翻开《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政二十二年,仅仅只有一条记载:

        王贲攻魏,引河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这条记载说,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将王贲进攻魏国,引黄河水冲灌魏国的首都大梁城(今河南开封),大梁城毁坏,魏王请求投降,于是收取了魏国的所有国土。

        同样一件事情,出土的秦简《编年记》也有记载如下:

        攻魏梁。

        仅仅三个字,说秦军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

        《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司马迁是根据秦国的史书《秦记》编写的,来源于秦国史官的正式纪事。《编年记》的纪事,是秦国的小官吏喜从秦国政府的文书上抄录下来的,也是官方记录。由此看来,《史记》和《编年记》都没有记录李信攻楚失败这件事情,正是因为秦国的史官在《秦记》中隐瞒了这件事情,司马迁和喜都不了解情况,不知道真相。

        由此推论,秦国的史官,同历代的史官一样,对于当代的事情,持有一种维护当朝声誉的立场,出于种种现实利害的考虑,往往是报喜不报忧。

        攻灭魏国,以秦军的胜利结束,当然要大书特书,引起始皇帝龙颜大悦;另一方面,对于秦军失败的消息,则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顶多也就是在某个不引人注意的地方轻轻着笔一下。这种春秋笔法,当然不止秦代采用。

        在秦王政二十二年这一年,秦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楚国,大败而归。秦国的史官在《秦记》上隐瞒了这件事情,秦国朝堂也没有通报这次的败绩。

        幸运的是,在中国这个有悠长冶史传统的国度里,关于时间的记载无处不在,它们便成为后人得以解开谜题的契机。

        《史记?王翦列传》叙述王翦被罢免回乡以后说,于是秦王任命李信为大将,蒙武为副将,统领二十万秦军分两路进攻楚国。(蒙武为副将攻楚,《王翦列传》误写为蒙恬。根据《六国年表》及《蒙恬列传》,攻楚为蒙武,当时,蒙恬还没有为将。

        作为秦王选定的主帅,李信并非是有勇无谋的人,他并没有轻视楚国,反而在战前做了非常周密的安排。

        灭楚之战,李信制定了二套作战策略,第一套是用二十万大军形成一个拳头直扑楚国当时的都城寿春,一战定乾坤;

        第二套策略是,他和蒙武兵分两路,先清扫寿春前沿的各个据点,一步步蚕食楚国,最后等寿春成为孤城,再攻克之。

        李信初次担任大军的主帅,比任何人更想拿出战绩,来证明秦王选择自己是正确的,因此他选择了相对稳健的战法,李信计划将伐楚大军分为两路,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