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燕丹之谋

第(1/2)页

  王翦和杨端和将军率领三十万虎头面具的铁鹰骑士,浩浩荡荡的来到易水河畔。

  李信率领的五千铁骑前往迎接,三军合兵一处,挥师前往燕国军事重地-武阳城。

  除此之外,秦王政还特意下达两条王命诏书。

  “取缔斩首立功,改为占地立功。”

  商鞅变法时,之所以设置斩首立功,是为了刺激百姓积极上阵杀敌。

  自此以后一百年,斩首立功的战法一直延续,秦人闻战而喜。

  然今日是灭国之战,燕军不像赵国那样殊死奋战,秦军只有血战到底,还能打破赵军锐气。

  但燕国不同,即便是燕军趁着赵国危在旦夕时,发动四十万大军,但仍然被赵国击溃。

  自此以后,燕国抵抗力仅够守城,难以西进,因此秦军不用完全歼灭,只需大军亲临城下,燕国城池守令便能开城纳降。

  更重要的是,燕国的军兵人口,以后都将是秦国臣民,都将是未来一统大国的可贵人力,恣意杀戮,只能适得其反,给未来一统大国留下无穷后患。

  第二道王命诏书“取缔破城掠夺资源,城池只需攻下便可。”

  秦军的粮草辎重除了后线军队的补给外,部分都是在攻下城池后征粮草,征军械。

  司马错破六国合纵时,便是抢夺当时号称第一粮仓的敖仓,白起攻楚便抢夺夷陵资源后火烧。

  而王翦军攻打燕国,其城池土地人民,实际便是日后与自己同处一个国家的城池土地人民。

  既然如此,自然不能无所顾忌地烧杀抢掠。

  虽然秦王政目光远大,考虑周到,但这两条王命诏书却给王翦的灭国之战施加了不少压力。

  粮草辎重不用多说,秦王政再次征粮,已由京城辎重将军马庆运往前线。

  但攻城后,士卒不能抢夺资源,纷纷没有了战斗欲望,好在王翦解释道:“君上之意,不准攻城后掠夺支援,仅仅是针对城中百姓,而王族勋贵则不需要!”

  此话一出,三军士气再次回升,嘹亮的战歌在军中唱响,传遍茫茫雪地。

  大军挺近武阳城周边。

  武阳城西倚太行山,南临易水,东部迤连于河北平原,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是燕国都城,更是燕国军事重镇。

  不过,武阳城的守军仅有四万,大部分已经调离前往蓟城。

  面对三十万大军组成的大军,武阳令汗如雨浆,脊背上下俨然被打湿,吞咽着口水。

  武阳令不顾守城官吏的劝阻,下令道:“让武阳城内的壮丁全部守城。秦军攻下城池后屠城,男女老少一个不留。”

  王翦早就料到,多日前,便派细作潜入武阳城,对全城喧嚷:“秦军是仁义之师,倘若开城纳降,仅仅收缴武库的兵器。”

  因此,在城中兵卒征兵时,百姓不答应,而且还劝谏燕军将领,不要做无谓的抵抗。

  无奈之下,武阳城士卒只能强行征兵,却激起民愤,家家即便是将粮食烧毁,也不愿意上缴。

  军民不一心,守军仅仅坚持五日,便破城。

  正如秦军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