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沟渠、驰道

第(1/2)页

  秦王政二十二年,章台宫正殿。

  秦王政端坐在帝榻前,双眸凝聚在郑国的身上,令郑国吞咽着口水,双腿止不住颤抖。

  等待王贲和马兴踏入正殿落座后,秦王政坦言道:“五年休养生息,帝国依旧回复往日的富庶,  然则天下也再次滋生弊端!”

  “以往七国各自为政,修渠仅仅是为了灌溉农田,渠道七零八散。”

  “朕今日宣召你们来正殿,便是商议全国“疏浚河渠,开通道路”一事!”

  秦王政的心思明确,郑国做策划,而王贲和马兴负责实施。

  旋即,秦王政摊开堪舆图,图上已经事先标记了不少著名的山川河道,  疏浚河渠道路,自然要以这些为根本。

  郑国率先坦言:“陛下,一体谋划,自然要以天下道路河渠结网通连为宗旨,缜密勘查,先做出图样,而后再行施工也。”

  这个想法与秦王政不谋而合,做出图样自然要摆脱郑国了!

  但接下来的话却让秦王政脸色逐渐凝重起来:“然则修建渠道有两大缺陷!”

  “缺陷何在?”秦王政面色焦灼起来,追问道。

  “一则渠路冲突甚多,二则各自断裂。总归是,不成通连之网。”

  而郑国也给出了解决办法:要支干搭配,渠路互通,使天下渠路结成四通八达之网。

  总共分为两点,一则是水路,一则是陆路,水路郑国自然熟悉不过,而陆路则需要王贲、马兴的协助。

  自周朝开始,  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大地一直是渠路一体,路随渠走,渠道便是道路,天下只有水路,是谓“阡陌之制”!

  商鞅发现其中的弊端,因此开通阡陌,疏通陆路,破除封闭的渠路合一制度,为民众生计另开新路。

  沟渠自然是人工运河,而驰道自然是陆路,相当于后世的高速公路。

  秦王政和郑国一拍即合,商议五年内疏通山川道路,疏浚大河江川。

  三日之后,郑国带着三十名工师,乘着皇帝特赐的四马青铜车,在王贲所率一千精锐飞骑的护卫下隆隆东去。

  郑国决定先整治自己擅长的水路。

  王贲与马兴立即齐头并进,王贲主要负责决通川防,马兴主要负责漕渠疏浚。

  两人商议后做出决策:以郡县为本,命令沿路的郡丞亲率民力施工;派出两名水工以及一千军士,负责工程的督导查验,均以一年为限。

  水事涉及民生,各郡县不敢也不想怠慢,民众虽然知道事情繁重,但他们已经接受了秦国,纷纷跃跃欲试。

  短短两个月内,南北江河之间的原野上便哄哄然开始了川防河渠大工程。

  此等工程大得人心,无论曾经敌对的民众有过多少仇怨,民众群体的宽厚都在此刻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自从休养生息长达五年以来,各郡县的民众已经基本认同官府,纷纷拭着泪水抛离家园,搬到了新居,拿起了锹耒,开掘那熟悉的堤防了。

  在郑国的地图推动下,王贲和马兴水路并驱,双管齐下,偌大的工程隆隆启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