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七章 真有你的

第(1/2)页

  汉王大喜,道:“真有你的!”当即吩咐为郦生打点行装。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刘邦、郦食其这对物以类聚异常投契的君臣当晚放开心怀,痛饮狂歌,尽欢而散。
  谁都没料想到的是:这居然是泗水亭长与高阳酒徒共享的最后一顿晚餐。
  郦生来到齐国,受到去意徊徨找不着北的齐王田广和齐相田横的盛情款待。他一见便知有戏,更加来劲,  酒足饭饱之后,便摇动如簧之舌,款款而谈。
  他问田广:“大王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
  齐王说:“难说,不知道啊。依先生高见呢?”
  郦食其说:“当然是归向汉王!”
  齐王说:“敢问你这样说的依据何在?”
  郦生就将他精心准备的一大套长篇说词和盘托出。他说:汉王率先攻入咸阳,但项王却违背成约,让他改王汉中。项王随后又迁徙并杀害了义帝,大逆不道。
  汉王闻讯,即率军还定三秦,东出函谷关,讨伐项王,伸张正义。
  同时收集天下各方的力量,扶立六国诸侯的后裔,攻下了城邑土地就把它们赐予有功的将领做王侯,获得了财物就都赏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分享利益,绝不独吞独食过为己甚。
  因此,英雄豪杰和才人贤士都乐于为他所驱使。
  而项王则刚好相反,他本来就有背信弃义的恶名和杀害义帝的罪责,又对人家的功劳视而不见毫不上心,对人家的过失却耿耿于怀,将士们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拔了城池得不到赐封,任人唯亲,一意孤行。
  不是他本族项姓的人压根别指望当权主事,结果导致天下人都反叛他,贤士豪杰都怨恨他,无人愿意为他效力卖命,  逐渐成为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失败是迟早的事。
  所以我说,江山将归属于汉王,是坐着就可以算定的啦!汉王从汉0兵,平定关中,翦除三王;北渡黄河,攻灭魏豹;东出井陉,阵斩陈馀;北向幽燕,传檄而定:这些并不是单靠人的力量,而是仰赖上苍的洪福啊!
  现在,西部的正面战场,汉军已经牢牢占据大粮库敖仓,又刚刚重新夺回并扼守住了战略要地成皋,控制了白马津渡口,塞断了太行山隘道,掌握了蜚狐口要冲;南边,英布的力量正在集结;东面,彭越、刘贾让项王麻烦不断疲于奔命顾头就顾不了尾;北线,战无不胜的韩信正在厉兵秣马!
  下一个攻击目标眼看就轮到大王你了。
  所以说,  依我看,  天下大势的走向已经十分明显。为大王计,不如及早归顺汉王,齐国可以保全,一切实际利益都不会受到影响,有万利而无一弊。
  否则,大军压境,玉石俱焚,危亡的结局顷刻而至,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愿大王深思。
  齐王田广本来就与项羽之间存在杀父深仇。
  他的父亲,就是最先起兵反叛项羽的田荣。
  项羽亲征齐地,田荣兵败被杀,其弟田横拥立乃兄之子田广继位,继续与楚军抗衡。
  正是因为齐军吸引了楚国的注意力和力量,才让刘邦有机会乘虚而入回定关中。
  而刘邦长驱直入一度攻占楚都彭城,迫使项羽不得不从齐地抽调楚军精锐回救根本,从而大大减缓了齐国的危机和压力。
  汉、齐两国客观上起了战略策应作用,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反楚同盟。在感情上,诸田无疑是倾向刘邦的。
  如今楚河汉界,非此即彼,审时度势作出选择,自然以投靠汉王的可能性大得多。这也是郦生经过精算后有恃无恐志在必得的缘由。
  田广与叔父兼丞相田横对了个眼神,当时没有说话。经过反复计议,这对叔侄认为郦生言之有理,并非危言耸听,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