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冥鼎 第一章 饿鬼钓魂

第(1/2)页

老北京正阳门,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在过去还叫过丽正门,后来改建形式为砖砌式,城台高一十二米,门洞为拱券形,开在城台正中。

        云台上的雕刻艺术精致非常,始于元代时期的石雕艺术杰作,门楼内通道,是内城九门中唯一开门洞的城门,城下左右各伏着两尊石狮子,灰面獠牙,雕刻中有七分神似麒麟。

        此处人流涌动密集复杂,有挑着食担挑子,摆着露天食摊的,有城楼子下面避暑补鞋卖陶瓷的,来往人口是络绎不绝。

        靠城厢南头下面有位算命先生,听说算人吉凶祸福很是灵验,通晓古今阴阳,人称张老道,自称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来往驻足之人都愿意上前卜上一卦,只因张老道有言在先,不灵则分文不取。

        有的人问了,真的有如此灵验,怎么还在城楼子下卜卦,早不都吃香的喝辣的,在寺庙里做庙祝,等人用轿子去请了?不过要说此人确实有些真本事。

        张老道的祖师爷,曾是须弥山中的须弥仙师,道法高深莫测,明晓阴阳,暗通五行,曾有“仙师驱符镇阴鬼的故事”,传说张老道得尽了须弥仙师的真传,不过这都是后话。

        提起这茬,话头还得往前边挑,我曾祖父叫孟庆明,外号鬼脸,过去不知道他大号的人,都这么喊他。

        但少有人知道这名头的来历,九岁时候就出来混迹,还在关外跟万恶的土匪头子做过对,不过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旧时,孟庆明跟这张老道颇有些渊源,清朝末年那会家里穷的干净,自小就没吃过饱饭,可以说是有上顿没下顿,好在是老哥一个,来上半顿饱饭,也就全家不饿了。

        敢情日子越过越难,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便想琢磨个营生干干,可在这关内,也没有瞧上眼的差事。

        说白了也是人瞧不起他这京花子,旧时老北京叫无业游民都这么称呼,行头是破布裹身,上穿烂皮袄,下着补丁裤,春夏秋冬只此一件。

        打老远看,都让人觉着寒蝉,但唯一有个优点,打小嘴皮子利索,能说会道,而且还敢说敢干,骨子里透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识。

        不管是遇到了什么,见到了什么,那怕是栽了跟头,他还是那个混不吝的牛犊子。

        别看他个不大,独来独往,瘦的跟个鸡崽子似得,可是光着脚不怕穿鞋的主。

        一般小混混可是不敢拿他怎样,打架斗殴扒鸡斗狗顺热包子的本事,那是一套一套的,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先说他顺包子的由头是如何来的。

        过去,人的名字多以排行或者所从事的职业来取,不是没有大名,只是按照前两种叫法的比较普遍。

        比如姓赵的,在家里排行老二,那就叫赵二,排行老三的,那就叫赵三,或者按行业来说,就会把姓氏放在最后头。

        比如卖卤肉的姓王,那一般人就会叫他卤肉王,卖豆腐的姓李,那大家就会叫他豆腐李,以此来称呼。

        孟庆明顺包子的手艺是独一门,城北早市有个卖包子的叫包子纪,祖传的做包子手艺。

        其包子皮薄馅大,多汁爽滑,味道香浓,每个包子的汤汁都是以秘制的老汤灌入包中,吃上几个想几个,肉馅的汁水滴到手指上,嘬上一口都会唇齿留香。

        价钱也公道,一文钱三个圆鼓鼓的灌汤包,生意是相当的好,但祖上留下来的手艺不传外姓人。

        所以买卖始终是一个人做,忙起来大多数时候顾不得收钱,会在放包子的案上放个开口的木匣。

        孟庆明顺包子的去处,也是打他这来,一般他会找街边要饭的京花子“借”上两文钱,再到裁缝铺子边上顺几根不要的废线头,捋扒开打结穿到铜钱上绑结实。

        然后大摇大摆的走上前去,递上两文钱扔到木匣子的边上,接过用油纸裹好的肉包子,转身若无其事的走着,手里放着线。

        等到差不多的时候,把鱼线迅速收回,之前的两文钱自然到手,由于生意忙,包子抢手,也没人会在意他的小动作。

        那年头,饿急眼了为口饭吃,那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咱单说他脑袋瓜儿好使,一日黄昏去露天茶馆听老先生说书,当中有这么段讲饿鬼勾魂的杂谈,自己好奇又没钱给,就挤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