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东魏国寺

第(1/2)页

东魏国寺原称为太原寺,垂拱三年改名为魏国寺,位于皇城南教义坊内,此寺庙是武则天为了纪念母亲杨氏而建。

        武则天每每怀念母亲,登皇城便可远见魏国寺。

        因为当时的寺庙名称多有重叠,比如薛怀义的白马寺在长安也有,魏国寺也是一样,为了区分,所以东都洛阳的魏国寺便在民间惯称其为东魏国寺。

        寺庙人声鼎沸,香火旺盛,清晨,天刚拂晓,寺庙悠扬绵长的钟声响起之后,前来虔诚供奉的信徒便蜂拥入寺。

        寺庙山门离端有武则天亲自命令工部建造的石制大鼎,石头皆是从岭南运来,结实耐看,大鼎四周皆精心雕塑各方菩萨佛陀。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供山客供奉的铜制香炉,香炉约有一人之高,香炉内点燃三支臂粗的红香,迎着清晨飘着氤氲青烟。

        进山门后,香客们手持小香朝各方虔诚祭拜许愿,然后进大雄宝殿请愿、还愿。

        陈溪此刻正带着韦团儿和陆迎秋、司静云虔诚上香。

        他从史馆婉儿口中得知了一项让他豁然开朗的信息,徐敬真想要瞒人耳目,最好的办法就是伪装成寺庙和尚沿途行走,因为只有苦行僧,才不会被官道及各道、州、府的官兵注意。

        与此同时,婉儿告诉陈溪,徐敬真之前为校书郎的时候,曾和洛州司马弓嗣业和洛阳令张嗣明同一届为官。

        这个时候官场上的派系还没有成型,虽然不像宋明时候那种同届科考为官的同窗之情那么牢固,但是陈溪敏锐的发现,他们三人都有一个共性,都是被高宗一手提拔起来的。

        又因为三人同届被明经取仕,所以徐敬真定然会和这两位故友有联系。

        当时告发永昌蛮乱的人,正是洛阳令张嗣明,现在这个熟悉的名字又出现在陈溪耳中的时候,陈溪总感觉这个人很关键,至少知道当年永昌蛮乱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甚至知晓的东西更多。

        当然这都是陈溪的另一层考量。

        而现在他之所以出现在东魏国寺,就是他认为,徐敬真极有可能现在在洛阳!

        为什么陈溪会这么断定?因为他询问过婉儿一个无关重要的问题,徐敬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性格又是如何?

        每个人的性格,会让决定他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行走,所以研究人的性格至关重要。

        婉儿不知陈溪为何有此一问,但还是告诉陈溪,她说徐敬真为官谨慎,粗中有细,当年他为校书郎的时候,因为译隋书出乱,于是在给高宗讲解的时候,索性将那一段译乱的直接按照错乱的说了出去。

        在明知道是错误的情况下,徐敬真为了完成任务,便按照错的去说,这足以说明,此人胆大心细。

        虽然后面被人检举,但是时间已经过了很长,高宗便也没有追究责任了。

        还有就是徐敬真决心从岭南逃亡,此事也足以看出徐敬真是一个胆子十分大的人。

        这样的人自信、胆大,所以为什么不可能伪装成和尚潜伏在洛阳?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