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优秀的企业家就是你

第(1/2)页

谢逸飞的语气让梁一飞十分的疑惑,谢家是什么来头,正大是什么背景和势力?那可是登上**参加典礼的金融界超级存在,全国都在浩浩荡荡做国企改革,谢家这时候入场,正当其时,怎么会有政策上的阻力呢?

        “家大业大有家大业大的难处。”谢逸飞摇头露出一个超级装逼的表情,好像在说天下第一太孤独了、有钱人的生活其实很无聊啊那种让人忍不住想要朝他脸上揍一拳的可恶。

        梁一飞失笑说:“要不谢先生,你分点家产给我?”

        谢先生翻了一个白眼。

        正大的确牛逼,关系通天,爱国华侨企业,想要做事,就没做不成的。

        可越是这样的企业,越是要爱护自己的羽毛,口碑声誉这些东西是上面几辈子人用钱、时间甚至是自己的毕生的机会积累起来的,谢家能有今天的声势,再大陆看起来就没办不成的事,还是因为有这份爱国的声誉。

        谢逸飞想要做药厂,收购国企,正儿八经做企业,而不是搞过来转手倒卖,蹭地皮,占国家便宜,那肯定要收购底子比较好的厂。

        什么叫底子好的?

        即便暂时不盈利,但是设备好,厂子一向口碑好,位置好,市场前景好,等等等等

        这样的厂子,其实不是太好收购。

        谁都不傻,国家更不傻,国企改革,甩掉的是负担企业,垃圾企业,好的企业当然舍不得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还是社会主义,优质国企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些东西都卖了,国家命脉就会受到威胁。

        谢家真要是想收购这类优质企业,也不是做不到,但是谢家的高层考虑的,绝对不是几个厂子的得失,而是大局,收购这一类的优质企业,会不会让民间觉得一向爱国的谢家,借着改革开放的机会回来与国家争利?会不会让高层觉得,谢家在国内投资,别有所图?

        企业家当然都是爱国的,但是真正能被高层认可的爱国企业家,那绝对是凤毛麟角,在任何关键时间节点上,这一类爱国企业家都必须无条件主动的站在国家大局一面,而不是利用国家大局为自己牟利。

        层次越高,相互间一旦产生了裂痕和心结,那就是几乎无法弥补的,只会越来越大。

        所以谢逸飞不是不想收,不能收,而是谢家高层有顾虑,落实在谢逸飞这个层次,他得不到谢家高层的支持,自然有些有心无力。

        “倒不是说我多虑,的确有这样的情况,中策的黄红年你知道吧?”谢逸飞说。

        梁一飞点点头,中策他当然知道,92年南巡后的企业家就没有不知道中策的。

        92年南巡后仅仅四个月,印尼华裔黄红年来到中国大陆进行投资,短短一年时间内,收购了300多家国有企业。

        收购的方式十分夸张,有的是干脆把某个地区所有的规模以下企业,无论良莠,一揽子购买,有的则是把当地某个行业完全垄断式购买,其中不乏底子好的优质企业。

        收购之后,把企业中优质资产剥离,重新重组,各类资产分门别类,在海外上市倒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资本运作。

        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赞成者认为这是中国开放的必经途径,认为这有助于解放生产力,反对者认为这是国有资产流失,是民族经济受到了外资的巨大威胁。有媒体报道黄红年将国有资产卖给外国人,将钱装进自己口袋,掏空了国家,肥了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还产生了一场讨论:靓女该不该先嫁,优质国企是不是可以卖?之前潘觉还为此写过一些文章。

        总之,最后这场大规模收购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始,不动声色的叫停。

        说起来有意思的是,黄红年的中策集团,最初的大股东,还包括李家诚、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日本伊藤忠商社。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同样是爱国企业家,大陆对待李家、谢家的态度,好像总有那么点微妙的差别。

        “我觉得你这个担心是不过过头了?”梁一飞微微摇头,说:“首先吧,即便是中策,也不能讲是侵吞国有资产,人家是进行资本运作,可是资本运作它本身不是犯罪,很常见的金融手段嘛,那些企业都要倒了,不运作,从哪来钱经营?事实证明,被中策收购的企业,有一批开始扭亏为盈,成果还是不错的嘛。再者说,你也说了,你是要做制药,正儿八经的经营企业,这是好事。”

        “话是没错,可是人嘴两片皮,锋利赛刀锋,人言可畏啊。”谢逸飞说。

        梁一飞想了想,呵呵一笑,说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