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厕所边的拖鞋大叔

第(1/2)页

剩下来几个老板,倒是不认识,不过路上介绍过了,都是南江省里买了国营企业的私企大老板。

        论身家,梁一飞在里面也就是普普通通,其中有一个老板把隔壁中领市两个大型纺织厂一块拿下来了,那是加一起三四千人的超级大厂。

        可以说,南江省企业改造的杰出人物、领军人物,今天基本都到了,本人有事真过不来的,也派了专人来。

        可是,今天却不是开会,国资局先派车,把梁一飞接到了省厅,然后又派了三辆车,由梁副处长带队,来了这处滨海市最大也是最老的工人区之一:市运输公司厂区。

        来之前,省厅特意通知,所有老板不带大哥大,不穿西装名牌,装着越普通越好,送他们来的车,距离厂区还有一公里就停下了,所有人下来步行。

        很多老板,包括梁一飞在内,一开始都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省厅这是什么意思。

        下车之后,步行过来的一路上,梁处长道明了原委。

        今天来,是让这些老板,亲身感受一下,下岗工人的生活状态,接受现场教育,希望他们在企业改革中,能尽可能的考虑到工人的利益,确保工人下岗后的生活问题。

        严格来说,不是希望,而是要求!

        因为就在上周,滨海第一制药厂出了一起重大事件!

        事情太大,连媒体都压着没敢报道,梁一飞也才出院,所以他压根不知道。

        制药厂从80年代中后期效益就越来越差,92年,也就是去年下半年,被卖给了一个外资老板,对方拿到厂子之后,立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批人强制下岗。

        当时的下岗方案,相对还算比较温和:分批次减少工资,三年之内,每年分别依旧能拿基本工资的六成、四成和两成,给工人一个过渡时间,三年后,和厂子里完全脱离关系。

        当时国资局和厂里也是同意的。

        可这个方案,执行起来,才发现不对头。

        92年还好点,到了93年,下岗工人的工资从六成,锐减到四成,算起来就90块钱,再加上通货膨胀,而这一年物价上涨却很快,这90块钱哪里够花?!

        越来越多的下岗工人开始自谋生路。

        有手艺的工人还好点,能出劳动力的男同志,也能赚口饭吃。

        可是有些女同志就不好办了,这些人要文化没文化,要技术没技术,以前在办公室里干着毫无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天天打毛线聊家常,骤然让他们去找工作,相当困难。

        一部分年轻女同志,就利用起了女人天然的优势。

        当初,岚韵湖没有三陪,但滨海市其他歌舞厅,这种下岗女工来进行陪侍的情况十分常见。

        制药厂有个家庭就是这样情况,一家人,父亲、母亲、儿子、媳妇,四口人全部下岗,日子没法过,儿子出去蹲三轮车,这个媳妇背着家里去陪侍,几个月下来,钱是赚到不少,人的心思也活泛了,过年期间,跟着个特区的老板跑了

        那家父母想不开,老太太喝了农药,老头子一气之下中风,儿子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到了购买了制药厂的外商身上!

        要不是他买了厂子,如今一家四口还好端端的在厂子里上班,哪会有今天?!

        制药厂下岗职工兔死狐悲,感同身受,一块跟着那人闹事,堵了制药厂大门,围住了外商的汽车据说还打了人。

        这事情一下子闹大了。

        省里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出面解决,采用了一个没办法的办法,厂子先暂停生产,之前工资,全部按照七成发。

        可人家外商不干了,谈不拢,撤资闪人。

        人跑了,事出了,原来已经颇有声色的制药厂,再一次陷入了停滞之中,各方面都没落到好,外资一撤,制药厂账上根本没钱,挤压着一大堆货,这个烂摊子只能国资局接手,政府掏钱来补贴厂子里的在岗和下岗工人。

        所以国资局紧急把这批老板召集在一起,现场教育,打预防针!

        政府就那么点钱,又要维持正常开支,又要搞建设,千万不能再出类似的事了!

        “你们讲讲,这个事能怪谁,哪方面都不能怪,外商的安置政策算是不错的,厂子里的下岗工人一开始也是配合的,当地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帮助也是有的,可谁能想到出了这么个意外情况,那小妇女跟人跑了!现在倒好,制药厂以前还能发一部分下岗工资,在岗的收入更高,可这么搞下去,现在停产,用不了半年,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