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大获成功

第(1/2)页

中央的大屏幕上,原本静静地停在测试导轨上的歼-15尾部开始点火,沿着弹射线高速滑行。

        众人屏息静气,只有实时显示系统状态的数据在不断刷新。

        “电磁输出功率稳定!”

        第一架成功了!控制中心的人员不约而同地吐出一口长气,数据显示,这架歼-15滑行了70米左右就顺利达到升空标准并顺利起飞。

        这次试验是否成功的关键还在后面。

        屏幕上,地勤人员奔跑着,从连接电磁轨道的机库里又导引出一架歼-15,这还是首次实地测试战斗机连续通过电磁弹射起飞。

        众人的呼吸声变得沉重。

        系统复位!飞机加速!

        弹射!

        第二架飞机,再一次成功升空了!

        成绩多少?屏幕上实时显示出了两架飞机的起飞间隔时间:40秒!

        这个成绩已经超越了世界上早已运用于实战的蒸汽弹射器的最好成绩。

        我们成功啦!!!

        控制中心内一片欢腾,已有项目组成员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工作台前的牛院士也是面带激动,不过他没有忘记后续的工作,等大家的情绪平复了一些,便下达接下来的指令,“再次检查各部位状况,收集全程数据,进行汇总比对”。

        项目组成员再次进入了忘我的工作中,一个个项目开始程序自检,之前的连续起飞数据也开始被汇总,展示在了主屏幕上。

        “弹射系统整体自检通过!没有发现故障!”

        “子项目自检通过!没有发现故障!”

        每一句报告都让项目组成员脸上的喜色更增一分。

        更大的喜悦来自屏幕上显示的数据:之前的试验过程中,电磁弹射的最大弹射能力峰值数达到了120兆焦耳;最大峰值与平均应力比为1.07。

        这其中的弹射功率值已经非常接近了这套电磁弹射系统设计时的理想数据了,而在上一次的单架飞机弹射测试时,这个数值甚至没有超过100。

        同时,1.07这个最大峰值与平均应力比的数值也非常优秀。要知道,全球唯一正式安装了电磁弹射系统的美国“福特”级航母,对外公布的这个数值也就在1.05左右。这一点点差异甚至都可以用数据正常浮动来解释。

        很明显,在没有更换硬件部件的前提下,能够有如此脱胎换骨的表现,新的控制程序功不可没。想到此,各路专家的眼神不禁都瞄向了正跟着牛院士后面的陈文浩。

        不少老专家的认知在这短短两天里已经被彻底颠覆了。一个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年轻人,却写出了适应性和表现性最强的电磁系统控制系统。以常识来说,控制程序作为整套系统的“大脑”,要想写出适用的程序,编写者不仅要有精湛的编程能力,还应该要对整套系统各大部件的运作原理、输出特性等都要有深入了解。正因为如此,很难想象有一个人可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之前使用的控制程序都是由多人合作完成。

        不过,昨天晚上在海军大楼的会议室,在此的专家都与陈文浩有过深入交谈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