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清查九边

第(1/2)页

第一卷风雨飘零

        九月初,负责巡查蓟辽关宁前线空饷的户部侍郎倪建生,风尘仆仆回到京城。

        次日饷午,他便会同户部尚书毕自严和兵部尚书孙承宗觐见崇祯皇帝,汇报九边各镇实员情况。

        随着轰轰烈烈的军改进行,孙承宗率领兵部、户部和五军都督府,对大明九边进行全面清查实员将士状况。

        大明九边是指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太原、固原、延绥、宁夏、甘肃这九个设在北部边境的军事重镇。

        每镇设一总兵官,统帅辖区内的军事力量,并设有巡抚一名辅之,此外还有御马监的太监为监军。

        后来随着建奴崛起,从蓟州镇又分出了山海镇,从固原镇又分出一个临洮镇,此外还有一些设立过一段时间又撤销的镇。

        总之,到了崇祯时期实际存在的边关重镇,一共十一个。

        但九边的叫法,却一直延续下来,再没改变。

        而九边各镇的将士,随着卫所的废弛,基本以募兵为主,也有少量卫所兵,但大多泯然无用矣。

        尤其是两个多月前,崇祯皇帝取消全国卫所制,全部改为募兵制,卫所制彻底走出历史舞台。

        应该说,这对大明朝廷和卫所兵来讲,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太祖朱老大开国时创立的卫所制度,一开始卫所兵是不给饷银的。

        因为给了他们土地,他们是世袭的军户,当兵打仗是本分。

        故而有朱老大说不费一粮一饷,便养兵百万的豪言壮语。

        只是任何制度,随着时光的流逝,总有弊病出现。

        当了兵便不能脱籍,世世代代从军,朱老大把还没出生的人,一辈子的命运已经安排好了。

        这很不人道,当然有许多人不同意。

        于是,就出现了逃兵。

        尤其是到了万历以后,卫所日益荒废,卫所兵的战斗力也严重下降。

        特别是边关困苦,军户逃亡不断。

        造成边关各镇兵员严重不足,不得不给军饷,鼓励军户从军,同时对外征募敢战的民壮为兵。

        只是,卫所兵虽然给军饷,但比募兵要低得多。

        按照制度,卫所兵每月有一两五分的饷银,可大家明白的,层层克扣下他们拿到手里的不足一两。

        而这,还不能保证每月按时放。

        拖欠半年一年甚至三五年,那是很平常的事情。

        这就没办法过生活了。

        生活过不下去,先是熬,熬不了就跑,这是人之常情。

        跑得了的是幸福的,还有一种就是想跑也跑不了的苦逼。

        怎么办?

        凉拌!

        唯有苟延残喘,等死而已!

        所以,当崇祯皇帝下令取消卫所制度,这让天下所有的卫所兵,无不欢欣雀跃,真心感谢皇上恩典。

        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他们可以自主择业了。

        而朝廷,也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当然,大明太大太广,卫所兵有一部分人逃跑了,有一部分人变成农民了,还有一部分人拿惯了刀柄。

        前两种人自不必理会,第三种人在崇祯皇帝的旨意下,可转为募兵。

        如此一来,倒也皆大欢喜。

        剔除了卫所兵,那就是要统计边关的实员将士人数,崇祯皇帝才可以了解手里的力量,才能有的放矢进行军改。

        根据兵部和户部的统计,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