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求仁得仁

第(1/2)页

第一卷风雨飘零

        “太祖祖训:藩属国皆是不征之国。

        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

        唯有内修德政,方有四海宾服。

        臣恳请皇上以天下苍生为念,万勿轻易挑起边关之争,荼毒大明百姓。”

        陈继鼎人长得不错,相貌堂堂,一番话讲得义正言辞,体现了言官高超的语言技巧。

        寥寥数语间,包含了祖训、大义、名声,皆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人根本无从反驳。

        过去,本尊就是这样屡屡被言官拿捏,以至于动弹不得,最终大明上下一起唱凉凉。

        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日子也不好过。别看现在很能折腾,可晚年都跑到深山里去忏悔了。

        “臣附议!”

        “臣附议!”

        ……

        殿内部分朝臣好像打了鸡血一般,瞬间有十余人站出来搞事。

        他们等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近来崇祯皇帝做的事,很不合他们的心意,让他们很不爽。

        心情爽快尚要时不时闹闹,更何况是不爽的时候?

        今天的机会无疑很好,很高大上,尤其是陈继鼎说得更好。

        政治正确,是搞事的好机会。

        过去,屡试不爽!

        “腐儒!”

        群臣期待中,崇祯皇帝蓦然站起,咋舌大喝,阴鸷的双眼犹如高空飞翔的雄鹰,扫视着出列的一众官员,怒不可遏。

        这也是他第一次当着所有的文武百官的面,直接骂出腐儒二字。

        这说明,他心里忍了很久了。

        忍不可忍,无需再忍。

        再忍,他也要病了。

        大明病了,大明的文官都病了,并且一直影响着后世几百年,始终不能康复。

        纵观历史长河,国家之间,十年之争,拼的是领导人的能力与魅力!

        百年之争,拼的是国家的战略和制度!

        千年之争,拼的是民族的传承与精神!

        可惜,民族的传承与精神毁在了这帮腐儒的手里。

        岂不令人惜哉?

        崇祯皇帝用手指着殿下跳出来附议的朝臣,脸色狰狞得仿佛要择人而噬,却又有一丝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过去,王权衰落,诸侯争霸。

        执斧钺而有争雄之志,掌宝玺即有问鼎之心。

        华夏历代君王皆有开疆拓土之野心,遂有如今大明巍巍沃土。

        大明仁义天下两百余年,广施恩露,泽被苍生,周边藩属国皆是受益者。

        泱泱大国自有豪情在胸,千年沉淀在手。

        而弹丸小国、立锥之地的子民,多见谨小慎微、见风使舵的秉性传承。

        太平年间,朕能理解也能容忍。

        可奈何如今大明礼坏乐崩,西有叛贼北有鞑虏,岌岌可危尚不能描述时下局势。

        朕想挽狂澜止逆施,意欲一扫颓势,还大明朗朗乾坤。

        可惜粮食钱财一直束缚朕和大明的手脚,徒呼奈何?

        朕日夜忧思,方才拉下脸皮要求藩属国朝贡粮食,也不无试探其中是否有口腹蜜剑之国?

        可尔等腐儒倒好,尚为实施便搬出祖训,不征之国!

        呵呵……呵呵……”

        崇祯皇帝摇头冷笑连连,指着陈继鼎他们怒喝:“不征之国?

        那你们告诉朕,成祖讨伐安南,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又是怎么回事?”

        “所以才有明宣宗的仁义之举,安南又重新请附,宇内四海清平。”

        陈继鼎低着头,可语气却很嚣张,丝毫没有胆怯。

        可内心却替自己鼓气,恩师倒台了,没有靠山了,要想名扬天下,今天必须豁出去,成败在此一举。

        “呵呵……该死的腐儒,鼠目寸光,不思进取,假仁假义行走于朝堂之间,不知羞耻。”

        崇祯皇帝被气得不想再讲大道理了,索性破口大骂。

        这些无耻之徒,连明宣宗被正人君子忽悠的举措,到他们口里反而成仁义之举,还他娘的四海清平?

        这是什么道理和逻辑?

        成祖期间,安南国内出现叛乱,王位正统陈氏向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