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零节 可能性

第(1/2)页

杜立言最近有了新的心思,其实归根到底,可以说是因为他有些嫉妒自己的弟弟了。

        杜立鼎最近回到了校园,他的数学论文影响不小,据说已经在田院长的建议下,向数学发明杂志投稿了。能够在数学四大期刊之一发表论文,这种殊荣极为难得,所有森兰的员工,对于自己这位大学期间就能够在自然和数学发明上发表论文的老板也是极为推崇和骄傲,但是这些人里显然不包括杜立言。

        对于杜立鼎发表论文这件事情,杜立言心里的感受可谓是五味杂陈。因为他了解数学,更了解杜立鼎,所以也更清楚这件事情的份量和不可思议。

        虽然在整个90年代,中国的奥数成绩非常出色,但是真正能够在顶尖的数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学教授却并不多。抛开港大的教育体系和大陆不同不计,改革开放以后,四大期刊获得的中国投稿可谓寥寥无几。数学年刊上只有02年南开大学的一片论文,数学学报上只有2000年燕大的一篇论文,美国数学会杂志上一篇没有,而德国的数学发明最多,可从84年到02年,一共也才只有11篇。

        也就是说,抛开刚建国时,4951年的论文不提,中国到02年为止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一共才只有13篇。

        当然,杜立言也相信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时间里面,中国的顶级数学论文数量肯定会有一个激增:90年代至今的那些奥数冠军们,总得需要一个时间去学习进步,去自我成长,才能够在未来发挥实力。尤其是2000年的黄金一代,其中绝对不乏顶尖的数学高手:杜立言是亲身见过恽之伟等人实力,并且也心服口服,他们要是没能力发顶级论文,那一定是数学界出问题了。

        可是现在中国数学界还没有那么强势。杜立鼎的论文在田院长的要求下发往了数学发明杂志,也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了。一个学生的论文能够被顶级期刊发表,在国内也绝对是绝无仅有的,最近杜立言也在学校内外,听到了不少的说法。

        “这也就是在燕大,发表了顶级期刊上的论文也还有人压得住他。要是在别的大学,哪怕是隔壁,就这一篇论文,也足够杜立鼎从学生直接晋升成教授了。”

        类似的传言,在学校里面不少。当然,这话肯定有些夸张和拿隔壁调侃的意味,水木终究不是一般的二流大学,怎么也不可能因为一篇出色的论文就让学生当教授,但是换上一些比较差的大学,这还真是说不准的事情。

        这样的高度已经是国内很多学者望尘莫及的了。

        这件事情对杜立言的冲击很大:在上大学之前,杜立言一直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学者。那个时候他总觉得自己很聪明,在学术上足够做出来一番事业。

        可是上了大学之后,一来他开始跟着杜立鼎创业,精力上不够用了。二来见识到了恽之伟等人的水平,他也确实认识到了自己有差距,他在学术上能够有所成就的信心,其实也算是淡了不少。

        只是就算如此,他也没有想到杜立鼎竟然也会跑到他前面去竟然连杜立鼎都能够发表数学论文,引起轰动了。

        杜立鼎在计算机领域折腾,在物理学领域折腾,杜立言都觉得无所谓,唯独数学方面杜立鼎有成就,让他觉得有些憋气。自己的梦想已经快要被磨灭了,但是杜立鼎却在自己面前拿数学论文耀武扬威,也让他觉得命运弄人。

        诚然,他也知道杜立鼎搞得这些说白了还是和计算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且也绝对不是纯粹为了数学研究,但是杜立鼎的成就依然让杜立言觉得有些不甘心。杜立鼎成立公司也好,事业有成也好,杜立言都不觉得嫉妒,可唯独这件事情,让他有些难以释怀。

        他也想要做些什么,为学界做些贡献。只是他也很清楚,自己没有杜立鼎那份折腾的能耐,也没那个精力投身学业。比起来写论文,其实杜立鼎做的事情倒是更符合他的胃口:也许他也应该从基础着手,不去考虑如何写论文,而是直接考虑如何提高整个科学界的基础研究能力。

        只是他不负责公司的云服务业务,没有插手的理由。再且再去和杜立鼎一样搞云服务,他也觉得多少必要。但是他现在管着电子公司,因此他首先想到的自然也是从这里着手。

        如果自己设计开发一台超级计算机,倒是也是个不错的想法。

        当然,杜立言也知道超算确实比较烧钱,真要去做的话,上亿的资金说不定扔进去就烧没了。但是真要是去做这件事情,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说森兰游戏那边的资金,也不说实在不行可以从投行那里拿钱,就是森兰电子的业务如果做得好,年利润超过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