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男儿心思

第(1/2)页

南京联系东西,沟通南北,又是六朝古都,特别是明初把各地的能工巧匠迁来以后,这前店后场式的店铺更是遍布大街小巷,仅从不计其数的以手工业名称命名的胡同这一点,就可约略感觉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了。明都北迁之后,南京作为南直隶,依然是皇亲国戚的乐园。即使清朝的时候,南京仍是两江总督府所在地,江南几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如今到民国了,南京又成了首都。这里水路、陆路四通八达,官僚商贾、文人墨客云集于此,不可谓英雄无用武之地。三山街靠近夫子庙,从明朝起,这里就是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传说这条街市是明初搬走三座山包而形成的,可见其区位优势之重要了。

        杨家一直在三山街主要做南北货生意,又批发又零售。杨家爷爷过世早,杨家父亲待人诚恳,头脑也灵活,反正,除了违法的,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甚至旅馆、澡堂子也开,在三山街小有名气。

        到这时候,戊戌变法虽然已经过去好三十多年了,可以说已经没多少人再议论那些事了。可是,洋务运动所产生的实业救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当年应运而生的工厂让传统手工业工场望尘莫及。金陵制造局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从它十九世纪中叶组建以来,不仅带动了一批工场向工厂转变,而且对南京商人的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做生意积累下一些资金和客源的,就踌躇满志地想做实业。那些技术含量低、投资少、周期短,销路又比较好找的行业,自然是他们的首选。当然了,如果有什么关系,能和兵工产品搭上边的,也是求之不得的。

        杨家二儿子叫兴民,圆脸,大而亮的眼睛,瘦高瘦高的,走起路来不紧不慢,不大爱说话,可说一句顶一句,反映也比较快。杨兴民自小就喜欢摆弄小东西,拆了装,装了拆的。听说,那时杨家一个小闹钟坏了,大人还没顾上送去修呢,就被小兴民拆得四零八落的了,结果呢?没法修,报废了。杨家父亲见多识广,不但没责怪孩子,反而更看重这个二儿子。不是吗?杨家父亲也就是杨永宁膝下是三儿三女,前面两个是女儿,也就是兴茹和兴萱,很早就跟着家里做生意了,吃了不少苦;兴国是大儿子,排行第三,可成天夸夸其谈的,不喜欢做生意,混到官场上去了。

        于是,等到兴民长大点了,也就是念了几年书、十来岁的时候,就送到人家工厂里学工去了,一干就是七、八年。杨家父亲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亦工亦商,好将来把家业撑起来。

        杨兴民所在的厂叫柳湾工具厂,主要生产和销售手工工具,比如大小不同的锤子、斧子、刨子、锯条、钳子、起子、锉刀什么的。厂址就在柳树湾的城墙根上。杨兴民,虽然不大爱说话,可心里想到的事总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