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胡服骑射

第(1/2)页

  时入冬季,北风呼啸,官道上数百人的车驾队伍沿着西汉水畔,在乡野间缓缓向南而行。
  随着北伐战事的渐渐结束,此时的乡间不再只有妇孺、老人,壮年男丁也是充斥其间。见到久违重复的家人,妇孺欢喜不已,加之时入腊月,到处可见喜气洋洋的脸庞。
  不过此时的刘禅倒是有些烦闷,近日以来,对国策思虑颇多,但却又没有一个好的主意。
  不管是宗教还是田制、汉羌融合这三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无法将其串联到一起,恐怕还需要等诸葛亮回师,进一步商议具体政策内容。
  “陛下,向长史(向朗)所献《竹书纪年》在此。”
  长史向朗长期在汉中屯田理事,协助诸葛亮后勤工作,为人酷爱藏书,所藏书籍为大汉最为丰富之人,但由于政务繁忙基本是藏而不看。
  李轨从一个风尘仆仆的亲卫手上,拿过书囊,递给刘禅,说道。
  “嗯!让狄济近些日不用执勤,多休息休息。”刘禅接过书囊,吩咐道。
  “诺!”
  刘禅打开书囊,拿出囊中的《竹书纪年》一书,找到魏纪关于赵武灵王相关内容阅读起来。
  《竹书纪年》乃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详细介绍从夏到梁惠文王时期的内容,可以补充《史记?赵世家》关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描写。
  刘禅摊开于案几上,伴随着摇摇晃晃的车驾,参照着《史记?赵世家》静心研读起来,时不时还提笔在旁边勾勒注释。
  刘禅一直希望可以从历史上寻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从而给制定国策带来新的灵感。
  马岭关劳军之后,特别是在与羌人接触之后,所思颇多,不由想起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为寻求灵感,近些日刘禅一直在研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前后经过缘由。
  与后世人所想不同,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并不只是简单地让全国百姓上下穿胡服,练习骑射,使赵国军事力量大涨。
  更深层次的缘由则是当时赵国面对困境,当时的赵国地分南北,一个以邯郸为中心,一个则是以代郡为中心,由于太行山、中山国的阻挡,使得两地沟通十分困难。
  地处北境的代郡受胡人影响比较大,可以看作胡人文化,邯郸地处中原,则是可以看作汉人文化,当时华夏贵、戎狄卑。因此长久下来,代郡与邯郸几乎将要分裂。
  赵武灵王为了结束国家分裂,统一国民意识,才将代表民族文化的服饰改革,下令全国上下着胡服,意味着打破华夏贵、戎狄卑的观念。
  大批任命具有戎狄背景的将领,招募大量胡人为骑士,提高骑士于国中的地位等一系列行政手段,将戎狄融入汉人之中,改变赵国的权力结构,这才是使得国力极大增强。甚至还借着这次军功制度的变革推广,将宗室与地主隐瞒的人口都查了出来。
  而大汉目前的情况虽不似赵武灵王之时的赵国,但是有些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的陇右、凉州汉胡参半,甚至连关中都是如此,整个陕北都已经是羌胡遍地。
  历史上,西晋江统见状,撰写《徙戎论》于朝廷,言‘关中之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