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辽案

第(1/2)页

熊言弼当然也不是“软柿子”,他的脾气也很火爆,于是辽东一把手和二把手就起了内讧,双方争执不休。两人的争执焦点,主要是对东胡采取何种应对之策,是偏攻还是偏守。王华贞知道朝廷高层太需要辽东的胜利了,所以根本不顾前线的具体情况,一味迎合朝廷的意思,主张不切实际的进攻。这与熊言弼的稳扎稳打战略大相径庭,熊言弼自然不能同意,不配合王华贞的进攻谋划。

        二人的争执传到了朝廷,当时朝廷上下几乎是一致支持王华贞的进攻方案,朝中大佬明示王华贞不要受熊言弼节制,而王华贞也上书朝廷,继续请命,扬言只需六万人马就能荡平东胡。于是,军事主导权转到了王华贞那里,熊言弼基本歇菜。

        在朝廷的支持下,王华贞率广宁官军6万余人,对东胡军发动猛攻,结果先后5次出击却“铩羽而归”。第二年,战局发生巨变,东胡由守转攻。金太极趁大楚军中忙着过年之际,组织部队突然反攻,西渡辽河,一举攻破西平堡,并击败大楚援军,差点生擒王华贞,王华贞在忠心部将的保护下,仓皇逃出了广宁。至大凌河畔,王华贞遇到了熊言弼,禁不住失声而哭。

        被架空军事指挥权的熊言弼,在这次战役前,也被迫由山海关移镇广宁前线,但却无法发号施令。在这次战役前,他多次要求朝廷节制王华贞,不要贸然行事,但急功近利的朝廷和王华贞根本听不进去。事到如今,熊言弼也无“回天之力”。楚军就此全线撤入山海关。

        此次战役惨败,后果就是使辽河以西包括广宁在内的40余城尽入东胡之手。

        广宁失守对大楚的打击是致命的,广宁,也就是后世的辽宁省锦州市,是大楚东北军事重镇,大楚驻东北最高军政机关——辽东都指挥司所在地。这场战役把大楚王朝的东北省会给整丟了,等于东北彻底沦陷,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师大震。天启皇帝非常震怒。下令捉拿熊言弼、王华贞,二人一起被逮入狱。

        被投送大牢的熊言弼,不甘心也不服气。他认为是同僚拆台,才招致惨败,罪不在自己,所以上疏为自己开脱。

        在处理熊言弼的问题上,当时执政的东林党人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叶向高为首的,主张不保熊言弼,严惩不贷。另一伙是以杨链左光斗为代表的,主张保熊。由于东林党内部两派,在保熊的问题上争议不断,所以辽案迟迟不能结案,一拖就是两年。两年之后,阉党和东林党的决战开始了,把熊言弼撂在一边了。于是熊言弼就耐不住寂寞,为求自保居然是找人行贿了,保自己出去。

        一开始他找的是宦官路线。托中间人找魏忠贤为自己开脱,魏忠贤跟熊言弼本来没什么过节,于是满口答应下来,拿四万两银子保你出去,但是这个熊言弼找的中间人环节太多,层层加码,四万两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