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海墓

第(1/2)页

无外乎的,古代帝王建造水葬墓,都是先在陆地上选好风水宝地,然后开工打造,最后再将这墓穴开凿成江流、河川、湖泊。最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在海里面见了一海底墓,而这人也是一位皇帝,而且非常有名,那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还有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向海远航,一共七次,且这去往的船只和人数,那是有增无减,一次比一次队伍庞大。

        而对于这七次下海,各种议论纷纷,普遍的说法,认为是在炫耀国力,加强藩国之间的联系,有些人认为是寻找建文帝,更有甚者认为这个为了开海路,发展贸易。但其实不然,试问当时如此一个强大的帝国,怎会为这事如此劳废人力无力?即便真是想这般,也不至于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办法。

        故之所以,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背后,是有着其他目的的。这当间第一种,是朱棣政治上的目的。因为,朱棣曾经发动了“靖难之役”,篡夺了自己的侄儿建文帝(惠帝)的皇位。但是,朱棣在攻下南京之后,建文帝就不知所终了。

        于是,各种传言四起,有说建文帝在南京宫殿大火中被烧死的;有说大火扑灭后,建文帝从暗道逃出后到了海外的;有说建文帝流落到民间当了和尚……如此等等说法,不一而足。

        早在元末明初,东南沿海一带就有不少中国人逃往海外谋生,朱棣怀疑建文帝也逃到了海外,于是,就派郑和下西洋,去追寻他的下落,以彻底消灭自己的对手。这个史实在清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张廷玉纂修的《明史·郑和传》中有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此外,《明史·姚广孝传》《明史·胡濙传》里也写道:朱棣当上皇帝后,曾命人寻访建文帝的下落,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踪迹建文”。说明郑和的船队确实担负着寻找建文帝的使命。

        为了找到建文帝的下落,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三次“出海”。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他出使暹罗(泰国),永乐二年他出使日本,永乐二十二年他又出使旧港(印度尼西亚),为的都是这个目的。

        第二种,传说是朱棣要从斯里兰卡迎回“佛牙”。斯里兰卡最大的寺庙叫佛牙寺,佛牙寺内供奉着一颗佛牙。佛牙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火化后遗留下来的牙齿。据传说,释迦牟尼的牙齿只有两颗流传到人间,一颗珍藏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佛牙塔内,另一颗供奉在斯里兰卡的佛牙寺内。

        关于这仅存的两颗佛牙,佛教界盛行的说法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僧尼死亡)后,左犬齿在印度一度落入印度教徒手中,他们用大铁锤敲击佛牙,结果碎的不是佛牙竟然是铁锤,于是印度教徒只好将其送还佛寺。

        所以,佛牙被佛教徒们奉为珍宝。朱棣是篡夺自己的侄儿建文帝的皇位而上台的,他兴师动众迎回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