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风格(第二更)

第(1/2)页

拍摄《月亮上的男人》,小白最主要的想法就是偷师!

        他想学习一下金凯瑞的表演方式。

        所以,他很认真,每一段表演之后,都会跟金凯瑞探讨一下,然后把觉得有用的记录在本子上。

        半个月下来,收获很大!

        其实,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表演理念。

        我们现在探讨演技,不可避免要把好莱坞演员巅峰时代和香港电影黄金时代一众演员们拎出来比较一下!

        1967到1976是好莱坞电影史,直接说吧,世界上最丰足的年代。

        时势造英雄,新电影运动和“四大天才导演、演员”共同成就了彼此

        当然,同为四大天才演员之一的杰克尼科尔森现已走上了嫖娼的不归路…

        哎,老杰克…

        这个时期,美国电影专业学院派崛起,主要是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之前美国主流导演几乎没有学院派,也不重视这方面的培养!

        演员演而优则导,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伍迪艾伦、艾伦阿金和丹尼斯霍珀等等围绕着“越战还有水门“的历史背景进行创作!

        欧洲,尤其是英国导演大量迁入美国,那个时代的美国的电影,很个人化,像欧洲片,戏剧模式也都成了扯淡,可以说是极富创造力的年代,但缺陷是喜剧,包括马丁在内的好莱坞四小天才一碰喜剧基本都玩完…

        70年代,四大天王从初出茅庐一跃到巅峰。

        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杰克尼克尔森、达斯汀霍夫曼都是方法派!

        他们的表演方式影响至今!

        当然,如果谈论方法派,最牛逼当然是马龙白兰度!

        据传白兰度为了能进入截瘫患者的心理,在医院病床上足足躺了一个月。

        还有丹尼尔·戴·刘易斯…

        方法派最重要的是演员在舞台上真正的去想,情感是通过触发自身经历而爆发出来的,而不是努力的让自己的思想与角色保持一致。

        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影帝们,跟这帮人比较,差的可能就是对一部戏的准备时间没有那么长,也就是常说的案头工作,也是,发哥一年六部电影,哪来的时间筹备,而且香港电影习惯了现场创作,比方说阿杜,他拍戏经常性拍一天、等一个月、再拍两天…

        但是,我,我们为什么没觉得他们演技差?

        最重要的原因,爆发力!

        所谓爆发力,简单讲就是情绪说来就来。一个演员演戏如果缺乏爆发力,那么整场戏就会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

        影史上几乎所有为人称道的表演,往往都和演员的爆发力分不开。比如曼神在《甜蜜蜜》中认尸的哭戏,以及最后跟黎名意外遇到的笑,两场戏,一哭一笑,一喜一悲,都展现出了极强的爆发力。

        不说曼神这么牛逼的人物,单说公认的花瓶,人家也有爆发力十足的表演,比方说《做头》里面的一段…

        爆发力可以分为两种,动态爆发和静态爆发。

        动态爆发带有外部的张扬,这种并不难;

        琼瑶的所有男主角都很有外在爆发力!

        难的是静态爆发,没有外部动作,不是外化的,而是内心情感的爆发力。

        比如《钢琴课》女主角艾达被丈夫砍掉手指的一场戏,艾达是哑巴,她被砍掉手指后不能说话,没有夸张的动作,也没有浮夸的表情,但观众通过她的眼睛能真切的感受到她内心的愤怒与不平,这就是静态爆发的魅力,是从内心透出来的力量。

        《月亮上的男人》,小白切身感受到了金凯瑞在处理这些静态爆发力表演时候的技巧。

        他的案头工作让小白汗颜…

        听他说了,半年的时间,他看完了安迪考夫曼所有在《周六夜现场》的表演记录,甚至还把当年的制作人约在了家里,好好聊了几个星期。

        当然,他有这个条件,金凯瑞本身就是《周六夜现场》走出来的喜剧演员…

        别以为好莱坞演员们不重视案头工作,丹尼·戴·刘易斯为了演好《林肯》研究了林肯的亲笔作品、人物传记和当代人对他的解读,最终才有了那个让人为止赞叹的角色。同样的,贝尔在演《金陵十三钗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