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珈蓝寺辩经败北 利波羯同意参拜(上)

第(1/2)页

的确,正如利波羯的所述,这劫比他国虽说信奉佛教,自其母王在位时期,这佛教在这劫比他国也达到了最鼎盛的阶段。而这全国各地的寺院,正以大珈蓝寺为尊,统领劫比他国全境所有僧众。这佛顶骨舍利也在这里安然供奉,不仅保佑着劫比他国的风调雨顺,更沐浴着劫比他国的万千百姓。

        还记得那是五年前的一个春天,在一个和煦的早晨,只见从这远方来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僧人,年纪看上去也就三十来岁。在今日之前,不曾有人知道他的名号,更不曾有人知道他来自哪里。只见他身披一件婆罗门教特有的僧袍,手持一根已经被盘索的有这浓厚包浆的紫檀木节仗。迈着健硕的步伐,就来到了大珈蓝寺的山门之外。

        此时的大珈蓝寺,经过这几年的恢复,虽说没了这佛顶骨舍利,但是在新任寺主智坚法师的带领之下,已经恢复到先前的状态,不仅香火鼎盛,更是深得信众的拥戴。此时因为刚刚结束早课,不少信众依旧在这山门之外的广场上,回味着法师的淳淳教诲。于是,所有人就看到这婆罗门教的僧人,面带这微笑走了过来。

        只见这婆罗门教僧人款款有礼的,走到这智坚法师的面前,施了一礼之后说道:“我乃婆罗门教之僧人,想与法师辩论一番关于这吠陀经之上的一些教义?不知可否赏光”。

        这吠陀经,简单一点来说,就是构成这婆罗门教之基本教义与哲学基础,犹如这道教的道德经,儒教的论语,***教的圣经。每一个宗教都有每一个宗教的特点,更有每一个宗教的基本教义,而这吠陀经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距当时完本的最低时间,已经有了一千六百年的历史,这本经典完全就是通过实践检验出来的真理,通过这大浪淘沙遗留下来古印度之精华。

        而佛教则是起源于公元前六百年左右,前文已经说过,这佛教源自于婆罗门教,因此他的基本教义也离不开这吠陀经,但是佛教仅仅只是筛选出来了一部分吠陀经上的内容,加以扩展,加以变通,进而就形成了佛教。换言之,最基本之差别就是:佛教也信奉这吠陀经,但是不全信;而这婆罗门教则是信奉这吠陀经之全部。

        于是,这两派辩论的观点,大部分都是从这吠陀经,衍生出去的教义作为辩论的论题。这么多年以来,这两派各有所长,不是你站了上峰,就是我站了上峰;此消彼长,不管谁占了上峰,另一派必定没落。

        虽说辩论的历史是这样传承的。但是请记住,从这个人开始,这辩论之结果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身披婆罗门教袈裟,手持紫檀木节仗的婆罗门教僧人,就是鸠摩利罗。从他开始以后的梵释之辩论,虽说仍旧以吠陀经为主。可是,正是因为有他这个起点,才在这一百多年之后,婆罗门教出现了一位奇才商竭罗,从宏观之角度,通过辩论的形式,让佛教从五印度大地之上,彻底消失。

        商竭罗最根本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