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揭榜东归 携友夜访黄林镇

第(2/2)页

说道:“先生应当还未睡下,二位客人可去后院访他!”

        到了院中,果见书房内还亮着灯烛,一人伏案读书,窗户上映出了他的身影。

        张镝轻叩门扉:“袁先生,张镝冒昧,夤夜来访!”

        袁镛批衣起身,打开门,见张镝与一士子候在外边。大为喜悦,忙引进室内,喊人烧水泡茶。

        张镝为袁、康互做介绍,三人见礼毕,便在书房中分宾主坐下。

        许久不见,自然谈了些各人近况,张镝又将下南洋之时略略讲了一遍,接着又讲到蒙召进京,特科考试颁赐进士的事情。

        袁镛没想到仅仅半年不见,这位年轻人不仅做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事情,而且已然成了新科进士。回想当时初见时,是在庆元府衙,这年轻人还只是个寻常士子,面对三位上官应答得体、侃侃而谈,当时就觉得此人不一般,前途无量。后来这位年轻人又到他的书院,发表了一番宏论,令庆元士子争相传扬,那时他便又知道这位年轻人不仅有才华,更有大志,坚定了自己与之结交之心。故而他不惜折节下访,以平辈之礼敬之,原因无他,纯粹是对少年俊杰的喜爱之情。

        时隔半年,这一回,袁镛再次刮目相看了,听罢张镝波澜不惊的讲完一段段堪称传奇的经历,慨叹之余,觉得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他在心中默默想道:或许国事还有可为吧,只要朝廷重用这样年少有为锐意进取的的年轻人,那么大宋中兴应当还有一分希望吧。

        讨论之间,自然要说到当前的局势。袁镛在书院之中,还不知道焦山大败的消息,甫一闻之、大惊失色。痛心疾首道:“国如累卵,微贱之躯却无一用,恨无尺地寸兵,可以资以杀敌!”

        张镝早已料到袁镛的反应,开解道:“先生不必妄自菲薄,我等皆知先生乃庆元士林之望,若得先生一言倡议,可胜数千精兵!”说着取出一物,在书房桌案上展开,正是临安揭下的榜文。

        张镝指着榜文中几行字——“或率兵而至,则论其众寡而照数授职;或洁身而来,则就其职掌而量材超擢。”转向袁镛说道:“朝廷求贤,但有一兵一卒可以抗敌者,有一言一策可以保国者,皆可应召。先生浙东人望,桃李半钱塘,何不登高一呼,令才智之士尽来汇聚,忠勇之徒共襄义举?”

        袁镛击掌道:“善!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我庆元文物之邦,天子潜邸,岂无二三忠义之人?某虽不才,愿以三寸之舌,为君说客!”

        张镝大喜:“有先生此言,大事必成,镝可安枕矣!”

        袁镛一片忠君爱国之心,脸色也因一腔热血而激动的通红。他常觉得自己苟活了四十余年,常遗憾于自己在这多事之秋,却只能困守一隅之地,报国无门。只觉得若有机会能一展报复,青史扬名,轰轰烈烈一场,纵然死了也比徒然的活着要强。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了!

        三人抵足而谈,竟至夜深,漏下三鼓、灯烛再添,而浑不自觉。张镝又向袁镛建言,倡议勤王需有两方面重点,一方面是聚起一帮热血青年,另一方面争取庆元府官方支持也很重要,毕竟如能由知府赵孟传竖起大旗更有大义名分,也可调动更多资源。袁镛听后,对此所见略同。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