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风雨大作

第(1/2)页

书法,讲究天人合一。

        有些传世之作,往往便是在这样的状态下诞生的。一代书家,有些代表之作,让他第二次再来写一遍,就没有原先的感觉了。诸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是在有多悲痛的情况下所写的?

        这种情感的酝酿、宣泄,天、地、人,三者合一,只有这么一回。

        《兰亭集序》,便是在曲水流觞,兰亭赋诗,这样的欢快场景下应运而生。就连王羲之本人,在那日之后,再也无法达到兰亭集序这样的神助之作,将此作品视为珍宝。

        可想而知,这幅作品,是有多么难能可贵。

        钟岳看着演化而来的场景,转身入室,准备创作了。那人还算是有点良心,给钟岳带来的是云母熟宣。如果是普通的生宣,钟岳估计得抓狂了。工笔山水画,太注重细节,如果用生宣,颜料晕染开,整幅画就作废了。

        这幅画,钟岳并不是打算用写生的方式,现在意义上的写生,其实是从西洋画法之中借鉴而来,以至于现在的国画技法,也变相地注重写生了。

        然而古代并没有如今定义上的写生技巧。很多画作的诞生,或是在行舟途中而画,或是在家中而画,靠得不是眼前看到的景,靠的是什么?

        心中有山壑。

        这便是国画的精髓了。画作的诞生,是人与自然精神的交流,而非视觉上的感官记录。

        为什么总是称国画为写意画,就是因为国画蕴含的,就是文人的精神,是意志的载体,所以才称之为写意画。

        画室之中,稍有人进来。由于还没开学,并没有作品要上交,大多数学生还享受着暑期的尾巴,偶尔过来凑热闹的同学,看到窗角那畔的大桌前站着的钟岳,先是一愣,继而露出一副怜悯之色,摇头叹气,呢喃自语道:“又是个不怕死的啊……”

        钟岳已经开始拿一支小毫,开始作画了。

        山水画之中,可以有人物吗?

        自然可以,然而山水画中的人物,又与人物画中不同,讲究的是一个意象。

        或许寥寥两笔带过,你甚至可能看不清此人的五官面貌,身形体态,然而代入到此画之中,你却能诧异地发现,你居然有了情感上的体悟。

        这便是大家手笔了。

        西方画派,更注重技法,然而国画,所有的技法,所有的色彩,都是服务于同一主旨。

        那便是意向。

        一幅画,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是隐逸闲适,还是心中愤懑,亦或是欢快自得,等等,这就是国画的精髓了。

        钟岳的线条,蕴含了神人九势的笔法。对于山水草木,更加是得心应手。纸上的线条,即使是未成画像,都能感觉到,这几笔,到底是在画什么。

        流水潺潺。

        墨韵之中,钟岳的笔法不断变换。

        水是无相的,却最能够从中看出气势来。

        曲水流畅,钟岳笔下的水,不急不缓,似乎恰好就是这样一个速度,能够让承载酒杯的荷叶慢慢漂流,在文人雅士之间横生妙趣。

        如果这时候有现当代国画大师站在一旁,定然会觉得钟岳惊为天人。

        用笔如此老辣,以至于整幅作品还未填色,便已经气势显露。

        屋外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已经雷声隆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