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滔滔黄河水,真正的深意

第(2/2)页

多事情要办。

        少了围观的百姓,赵煦这一行人倒是非常顺利地来到了新酸枣门。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是因为赵煦心里面十分厌恶靠近新封丘门一侧的外城东北角的城门——陈桥门这个名字。

        赵宋的江山虽然是起于陈桥兵变,但是,之后的皇帝都非常忌讳这个名字。也不知道宋太宗是怎么想得,他继位的时候,居然没有给这个城门换一个更加吉利的名字。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赵煦终于第一次踏上了他自己的都城,心情自然是极度兴奋的。

        可是,当他望着北方,极目远眺的之后,一瞬间,小皇帝的脸色变得有些苍白,像是被人突然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粉。

        此时,放眼望去,高耸的堤岸夹着浑浊不堪的河水,像是一只凶猛的黄色巨兽,朝东飞奔的同时,还一个浪头一个浪头向着两边的堤岸猛烈拍击着,似乎想要打破这桎梏着向两侧横行的束缚。

        站在城墙之上,视力比较好的人,还能够看到在黄河东岸堤坝一侧,还有无数个像是蚂蚁一般大小的百姓在那里四处忙碌着。

        不用问,这肯定是一直坚守在抗洪一下的百姓。

        如果,此刻赵煦真得亲临黄河大堤的话,恐怕就会像周世宗柴荣那样,一怒之下就把杨畏这个亲信之人给一刀砍了。

        百姓们本身就生活的极为不易,可像这些一直坚守在黄河大堤上四个多月,一直泡在风雨和泥水之中的百姓们就更苦了。每天只能吃两顿已经冰凉的饭,还吃不饱、吃不好,虽然不像柴荣发现的那样用瓦砾盛饭而食,却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些百姓都是临时征集的,这就是古代的雇役、也就是所谓的徭役,根本就没有任何工钱可拿。不但耽误了平时的养家糊口的活计,还没有人去替他们沿医问药,这些身处在最底层的百姓生了病,就只能硬扛着。

        吃不饱、穿不暖,营养不足,环境恶劣,等等不胜枚举的恶之下,可是,这些善良的百姓们仍然默默忍受着身心的疲惫和痛苦,坚守在抗洪的第一线。

        为什么?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黄河大堤从这里决口的话,死得就不是他们这些人啦!整个京畿地区都会变成一片泽国,就是坚固的汴梁城也有可能挡不住这汹涌的河水。

        这些一直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拿不到一文的工钱,一部分是因为古代赋税和徭役制度本身所导致的,而另外一部分原因,就是保守派大臣彻底废止了免役法,让那些富人和官宦人家的下人彻底躲过了这次杨畏的征役。

        四个月时间,汴梁城边上抗洪第一下究竟死了多少的百姓,赵煦自然不知多少,而开封府尹、通判和府丞也自然不会留意这样的‘小事’。

        此次进京的之前,蔡道特意从洛阳到汴梁城一路都在细心观察着这一大段黄河大堤的真实情况。

        见到这种非人的场景,蔡道这个穿越众的心中如何不哀伤、如何不惊心,又如何不愤慨呢?

        这也是蔡道一见到赵煦,就如同吃了火药般说了那番大逆不道的话的根本原因。

        可惜的是,城墙上的所有人都没有能够真正明白蔡道所说的那番话中,真正所隐含的深意。

        生民之苦,这个时代的犬儒们,又有谁真正能够体会呢?

        即便是出身贫寒的范仲淹也同样不曾真正的体会过。

        城墙之上的所有人都被这壮观的场面震住了。

        宫中的宫女和太监们大部分自然不曾见过,就是从黄河中乘船来到汴梁城的人,想必也不曾留意过这样雄浑惊心的一幕。

        更何况,正像杨畏所说的话,之前,从洛阳到京东西路这一段区域里,老天爷可是下了四个多月的大雨,这样大而长久的雨势更是助长了黄河这条翻滚着的巨龙的威势。

        这个时候,谁用会去关心那些此刻在他们眼中像一个个卑贱如同蚂蚁的贱民们呢?

        过了正午,满怀心事的众人跟随着御驾一起回到了宫中。

        赵煦并没有放这几位亲信大臣回府。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