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燃爆了

第(1/2)页

主持人有些无奈地看着沈耘。

        因为他抢了她的工作。不过看在一群官兵纷纷叫好的面子上,这位英姿飒爽的小姐姐准备原谅沈耘。

        一边沈耘关了话筒,自来熟地走到乐团边,开口询问。

        “几位战友,接下来,我要用到的只有锣鼓。乐谱我这会儿写。”

        军乐团的几个被沈耘这话给惊呆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现场创作?

        在一张草纸上刷刷刷写下简谱,沈耘递到负责人手里,很是郑重地说一声:“拜托了。”而后就走上台去。

        简谱很简单,作为军乐团的人,音乐素养是绝对过关的。何况只有锣鼓两项,负责人递过去,人家看了几眼就点点头。

        不过二人共用一张乐谱,只能临时将乐器摆放位置调整了一下,沈耘口中的一分钟,就这样匆匆过去。

        负责敲鼓的,是个年近五十岁的中年人。扫完谱子,居然就开始在鼓面砸起密密麻麻麻的鼓点。那种急促的声音,忽然间就让人觉得自己置身战场之上。

        忽地一声锣响,又如那古代战争中鸣金收兵一样。

        鼓声变得缓慢又有节奏,沈耘听着,已然进入了乐谱的旋律,心里暗自为这两位点个赞,拿起话筒,运足了胸腹的气,铿锵有力地开口:

        “狼烟起,江山北望。”

        《精忠报国》。

        对很多没有半点民族自豪感,更自以为是觉得胸怀博大的家伙来说,这是一首从歌词到旋律乃至主题都烂到要死,甚至于批驳说充斥着贱民思想的歌曲。

        然而,任何这样说的人,可以一概而论,统统是群见识浅薄自以为是的家伙。

        歌曲创作源于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故事。

        国土遭铁蹄践踏,国民被魔爪蹂躏,国家危亡之际,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屈辱心才会空前强烈。

        歌曲所唱的,不仅是一个满腔热血的报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呐喊,更是所有遭受苦难的百姓,情绪低迷后的触底反弹。甚至于最后一句“来贺”,那正是国势衰微之际,人民对于国家强大的衷心祈愿。

        何况,“朝贺”这个词汇,并非某些文化低到只能看表面意思的家伙所理解,就是俯首称臣的意思。

        如同华夏过年,哪怕是号称第一强国的米国也要发来贺电一般,这是综合国力的整体外现。谁曾听说过非洲小国年节的时候米国发贺电的?

        对于军人来说,存在的目的,不正是如此么?

        这个世界的历史上,虽然不曾有岳飞,但是同样有相同经历的民族英雄。更何况,堪堪过去不过百年的外辱,更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军人心里。

        这回可真是挠着了几个上过战场的首长的痒处。

        “听到了吗,听到了吗?”指着沈耘,刘团长浑身颤抖着对政委不断重复着这两句话。

        政委更是激动,抓着扶手的双手已经青筋毕露。一双眼睛像是要将沈耘生吞了一般。

        一曲终了。

        不得不说,原唱京剧出身,唱这一首都要使足了力气。沈耘这个连半路出家都算不上,唱到最后,基本上就全靠吼了。饶是如此,台下的士兵们都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

        汗流浃背。

        在这凉爽的秋天,唱一首歌热的满头大汗,可以说沈耘绝对是付出了十分的努力。

        台下刘团长率先站起来鼓掌喝彩,一浪高过一浪的再来一首让主持人都忍不住站着等了一会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