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 积恶余殃

第(1/2)页

  谓“雏凤清声”,“风鹏正举”。

  孙策,周瑜,年轻一代翘楚,正当扶摇直上九万里。

  蓟王立四方五部都护。可谓深谋远虑。定鼎之举。或有人不解,天下分崩,九州幅裂。正当荡平群雄,重整河山。为何舍近求远,谋取徼外蛮夷之地。

  谓“内忧外患”,乃其一也。正如少时,恩师夜课。以大汉十三州,山川地形图开篇。告知刘备,家贼内乱,外贼寇边。二祸频发,左支右绌。如钝刀割肉,血流不止。先去边患,再除祸心。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汉家四百年,传至先帝。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乃其二也。谓“积恶余殃”是也。必延祸子孙,殃及无辜。史上黄巾之乱,至群雄并起,三分天下延魏晋,及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皆是汉末余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可想而知,蓟王逆天改命,必受殃及。

  最大转折,困龙台上,先帝早崩。更利令智昏,连出二诏。兄终弟及,父死子继。蓟王措手不及。之所以叔侄相争,天下三分。正是朝令夕改,二诏延祸。

  本以为,蓟王总王权之极。只需辅佐少帝,便可号令群雄,中兴汉室。不料,叔侄三人,萧墙祸起。各自算计,无所不用其极。合肥侯鞠城兵乱,欲除十常侍之祸,逼迫十常侍搏命一击,死伤宗室无数。于是被时窦太后,一纸诏书废帝。蓟王遂立史侯为帝。奈何程璜暗藏私心,私窃存诏,乃至合肥侯,南阳复位。时大将军何进,为除恶必尽,攻打南北二宫,不料反被残余十常侍所杀。引北邙之乱,遂被董卓所乘,因救驾大功,窃取朝政。史侯为稳坐大位,不惜水淹南阳,遂被董卓所废。奈何董卓乃汉室贼臣,以下犯上,废帝存疑。乃至汉中复位。更有曹孟德,陈仓暗度,引朝廷东迁,护董侯定都甄下。

  天下群雄,各有归依。遂成三分之势。

  如今反思。一切起因,便是先帝前后,二诏祸引。亦是四百年汉室,积恶余殃。

  再深思。

  保合肥侯,乃四世三公,汝南袁氏。为世家名门之首。

  护董侯,乃大宦官曹节之后。为宦官黄门之首。

  守史侯,乃西凉残部并天师道余众。前为外镇之首,后为仙门之首。

  可谓各方势力云集。

  于蓟王而言。天下棋局,子落无悔。

  于史家而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于说书人而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于看客而言。好一幕,波澜壮阔,汉末大戏。

  书归正传。

  话说,二龙葬于蓟北王陵,蓟王之所以未曾亲往。亦因蓟北王宫,北天竺诸王暂居。劳师动众,非一日可返。遣门下主簿孙乾,亦不失礼节。蓟王位高权重,干系重大。国人尚知轻重,汉室宗亲又岂不体恤。

  先前三家争锋,尚能恪守古礼。长涂二龙兵败受戮,意为撕破脸皮。试想,稍后三家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