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徐中先游说夔国士子

第(1/2)页

不同于罗国乃是由某一代周王的火工因为立下功劳而被敕封为罗地,经历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方才正式建国。

        夔国最初便是楚王直接分封的一位王室子弟建立起来的国度,国中有着完善的封建分封制度,完整的官僚机构,以及成型的教学氛围。

        所以相比于没有任何教学机构的罗国,再加上夔国的某一待君王十分的重视士子的培养,所以特意的建立了起了夔国学宫,故而夔国的士子数量乃是罗国的数十倍不止。

        但夔国又比不上楚国,他没有足够广博的土地可以交给这些士子去治理,也没有充足的人口可以交给这些士子们去管理。

        所以在夔国的士子数量虽然众多,但实际上大多都是一些没有任何官职的读书人而已。

        若是君王重视他们,倒也还能混一个上朝不拜的殊荣,但实际上,他们一生恐怕也没有几次机会能够上朝面见君王。

        而夔国官僚的选拔又不同于封建时代,没有完整的官僚考核选拔制度,大多都是依靠推举等方式来选拔。

        但在这个时代又流行着父终子承的传统,故而极少会有官职会出现空缺的状态。

        以至于在夔国的读书人很多,但真正能够一展所学之人却是很少。

        这些无缘在本国一展所学的士子大多只能流落别国寻求机会,就像是自荐的徐中先一样,又何尝不是诸多出仕外国的夔国士子之一呢?

        而那些故土难离,或者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而留在了夔国的士子们,自然也不愿意抛弃了自己的一身学问去操持贱业,于是他们便选择在夔国的学宫之中执教,亦或者是自己开设那么一两个学馆,然后收取一些弟子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而那些比较有学问的士子开设的学馆自然求学之人越来越多,于是在夔国也就有了一些受人尊重的文化群体—夫子。

        夫子们大多都是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许多商人为了让自己的后人能够做一个体面的士子,亦或者是能够多读一些书,故而便都愿意出资资助他们。

        在经历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之后,这些夫子的名声便越来越大,再加上这个时代读书人所坚持的仁义道德操守,以至于人们越发的尊重他们。

        老师受人尊敬,而他们的弟子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本来同样是商农国人身份出身的士子身份竟然也开始被拔高。

        随后便出现了‘先生’这么一个同样受人尊敬的称呼。

        不单单是在夔国,在周天下的诸多国家也都如此。

        徐中先也是一个先生,是诸多夔国士子之中最为拔尖的一批士子。

        他顺利的出仕了罗国,也得到了熊逢的信任,得以在罗国的新城为太守。

        最初的时候他一直以为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够了,但随后他却是在与孟奔的矛盾之中领悟到了某些事情,故而他的心底便生出了从夔国拉几个同窗或者先生到罗国效力。

        到时候夔国人在罗国身处高位的人多了,他也就不至于再显得势单力薄了。

        徐中先回到了夔国近两个多月,却一直未能如愿的将自己的夫子与同窗好友劝服。

        尤其是在罗国与夔国爆发战争之后,他们甚至还数次闭门不见,有时候还让妻女借口外出云游来回绝徐中先的造访。

        这个时代的士子大多都是爱惜羽翼的,哪怕他们都渴望能够一展心中抱负,却也不愿意平白的污秽了自己的名声。

        若是平时前往罗国出仕也就罢了,但在罗国与夔国之间的战争爆发之后,再往罗国出仕,便难免有投敌卖国之嫌疑了。

        寻常百姓倒也罢了,毕竟谁也不知道谁,倒也没人会去指责,但这些士子可不一样。

        他们都有自己的老师,也都有自己的同窗,若真是落下了一个如此不好的名声,恐怕今后便实在难以在同窗好友之中抬起头来了。

        另外还有罗国虽然大胜过夔国一次,但夔国的实力依旧还是比罗国更加强大,再加上这一次挂帅的还是夔国新任的大将军匡烨。

        对于这一位镇守巫原的名将,许多夔国的士子们还是持有看好的态度的。

        在局势未曾明朗之前,夔国的这些士子们自然是不敢表态。

        以至于在徐中先回到了夔国,暂居在夔国士子汇聚之地的夔国学宫之时,却是始终未曾为罗国招募到一个夔国的士子效力,许多原本答应了徐中先前往罗国尝试出仕的夔国士子,也大都想方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