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八百七十五,没羞没臊的二货

第(1/2)页



        人若郁闷,脸上很难藏得住,没有外人,更明显。△↗頂頂點小說,

        唐唯早就瞅见,笑着问,“怎么啦?谁气着你了。”

        拿着手机给唐唯看,王老实气呼呼的说,“还什么事儿?你自己看看,没那个能耐,还光想着歪门邪道儿------”

        这货也是不讲理,人家唐唯除了看一个正常的手机,啥也看不出来,连时间显示都看不到。

        唐唯是个好脾气的,嫣然一笑,握住王老实的手,轻声说,“你先别着急,伯父是明事理的,不会做没道理的事儿,你还是问清楚些好。”

        扭头瞅了瞅,王老实呲着牙笑了笑,没皮没脸的说,“还真没看出来,你这儿媳妇当得合格呀!”

        “去!”说得人家姑娘脸上搁不住,唐唯一把甩开王老实的手,走到葡萄架下坐着。

        王老实嘿嘿一乐,最近心情实在好的出奇,哪怕老头子给出了难题,他还是以欢喜为主。

        厚着脸皮凑到媳妇跟前儿,紧挨着坐下,拿起茶壶,嗞,嘬了一口,回忆着说,“那个亲戚我咋就没印象呢,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邪门儿,哪儿冒出来的?”

        唐唯不理他,自顾自的躺在藤椅上,眯着眼不知道想什么。

        ※※※

        滨城,前苏村,王老实家里,有客人在。

        李梅同志忙活了一个下午,做了满满一桌子菜。

        客人一共五个。

        两个老的,一对夫妻。

        两个中年的,也是俩口子。

        还有个小的,青涩的丫头,穿着校服,坐那儿比较拘谨,很放不开,要不是李梅照顾着给夹菜,估摸着得饿着肚子。

        给自己儿子打完电话,王嘉起又端起酒杯,劝起酒来,“事儿交给落实办,行不行的很快就有回话儿,老表弟,咱喝酒。”

        都是一大口,就是不喝酒的女眷,也都跟着端了端饮料杯子。

        李梅瞅了瞅自己老头子那酒杯,忍了忍没说什么,心里老大不乐意,逮着机会就玩儿命喝酒,不知道自己身体?

        可这话不能当着客人说,容易引起误会。

        农村串亲戚,讲究的厉害,不懂的,很可能一句话就惹出老大事儿来,断了道儿都是轻的。

        王嘉起的老表弟姓窦,也有多年没来前苏了,这几年王家运势好,一直没有老人口,只有老了人口,这种远亲才会接到转帖,否则很难走动。

        窦表弟也是个老实巴交的人,求人的事儿其实不多,这次也是让人挤兑的,才求到王嘉起头上。

        “二表哥,真是没想到,这才几年,进了村我都不认识了,要不是问人,都找不到门口儿。”

        那是当然,前苏的变化不是一般的牛掰,现在不是四里八乡的说,搁在华夏全国,都数得上,而且还是自力更生,非国家行为的,整个村子的人都自豪的可以。

        李梅适时插话说,“他表婶,快吃菜。”

        一顿饭吃到老晚,收拾完,安顿好客人住宿,李梅才拖着疲惫回到房间,王嘉起还没睡,正坐在炕头儿上喝水。

        瞧他那样子,李梅气儿就不打一出来,压低声音数落,“可逮着机会啦,照死里喝,喝吧,看以后谁自己难受!”

        理儿上是亏的,王嘉起嘿嘿乐了乐,没还嘴。

        铺好床,李梅坐在炕上,问,“你说这事儿合适吗?”

        王嘉起脸上略一变色,放下水杯,说,“我欠人家一条命,你说怎么还?”

        “还有这事儿,怎么没听你说过?”

        王嘉起回忆从前的事儿,脸上不免悲恸,“那几年咱国家困难-------”

        华夏自建国开始,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其中有三年尤为困难,到现在还是谜一样的禁忌,几乎没人能提起。

        王嘉起恰巧是亲身经历过的。

        当年,全村人的口粮严重不足,浮肿都是轻的,村里有些身体不好的,没熬过去,死了不少人。

        为了活命,家家户户都在想办法。

        盲流,就是那个时期的词儿,王嘉起没粮食吃,只能当盲流。

        与大多数人纯盲目不同,王嘉起还算清楚,他直接奔着冀北走,不到四百公里外,径县,那儿有煤矿,还有亲戚,也就是这个窦表弟家。

        虽说当时煤矿都是国营的,却还是有很多工作需要临时工来做。

        王嘉起运气不错,窦家接纳了他,不光管饭,还给找了一份给粮食的临时工,总算是顺利熬过了那几年。

        这么一说,窦家救了他一条命,也不为过。

        王老实老妈是滨城市内人,就算国家再困难,大城市居民粮食还有保证的,她并不清楚,自己丈夫竟然还有那种经历,听完之后,也是唏嘘不已。

        人家求上门儿来,还真就没办法往外推,不仅如此,事儿也得给办。

        客房里,窦家夫妻也在说着话,左右也没离开孙女户口的事儿。

        窦妻饭桌上没怎么说话,她这个当奶奶的是个纯粹的家庭妇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私下里,她还是很有自己主意的,推了一把即将入睡的丈夫说,“唉,我说,二表哥的那个儿子能办成吗?”

        老窦同志喝了酒,犯困呢,不耐烦的挥了一下手说,“你瞎操什么心?不行?二表哥能那么说?真是的,睡觉。”

        被丈夫噎了一句,窦妻有些不服气,只是多年来的习惯,没反驳,坐那儿自己寻思。

        这个事儿起因有些巧,还得往回倒。

        窦家有个邻居,一直跟他家有矛盾,原因很扯蛋,就是起房子的时候,邻居家偷偷的多起了一层砖,这在乡间是很严重的事儿。

        盖房子绝不是自己家想怎么盖就怎么盖,多少层砖必须跟周围邻居家一致,否则,只有打架。

        窦家还算厚道,闹归闹,没出大圈儿,但两家关系直接降至冰点,前后院的邻居再无走动,胡同里碰了面,都是别过头,各走各的。

        也就是今年,那家邻居家的儿子突然转学走了。

        都要高考了还转学?

        事情蹊跷,邻里之间传言就多了起来。

        后来才知道,那家把孩子户口通过关系,转到了癸省,癸省什么样儿,窦家不知道,就是从邻居口中得知,那里的高考分数线低,邻居家孩子在本省考,未必有学上,可到了癸省,极有可能是重点大学。

        重点大学啊,那孩子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