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停路转水又回

第(1/2)页



        国是人民的国,家是人民的家,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人民的义务就是开垦土地、建设家园。妥善利用土地养活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意义。一个国家无法保护子民,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一个完整的国家,首先要能做到承担责任。如果连责任都无法承担,这个国家又如何保护人民呢?假如,这个国家没有人民,请问,这还是一个国家吗?灾难本身就是多面性的,它的出现是对一个国家最好的考验。不仅是给国家敲响警钟,也让人民从昏睡中慢慢苏醒。它的出现会让人民清楚的意识到,国家是否已经泯灭在历史长河里。

        多面性是一个经济落后国家的软肋,灾难发生时国家永远不能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物资才能扼制灾难的持续性,这时国家就会混乱、混乱的源头就是物资。灾难只是带给人民疾苦,国家依然处在安稳中。国家离开物资,就会导致内部失去协调。从而间接造成一定规模的动荡,这个时候物资就呈现出它应有的价值。物资背后的阴谋和物资自身的价值,决定着处在困境中人民的生命。但是,物资终究属于消耗品,消耗品本身就应该被使用,而不是没有目的的储存。物资大幅度的增多,也是消耗国家经济的一个隐形项目。只是把物资堆积在一起,不加以管理和运用、直到灾难降临也无动于衷,试问,物资有没有发臭、腐烂、变味。

        人吃不饱就没有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力气,没有力气就无法干活。种田就是体力活,从早忙到晚、犁田、抽水、插秧、施肥、割稻、打场、……,这里的每一种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人本身就是杂食动物,在生死面前能够吞咽一切果腹的物体。人越是饿,就越是累。越是累,就越是困。久而久之,地也就荒废了。从耕种到收割,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死守田地无意是慢性自杀。因此,逃荒成为人民唯一的选择。

        粮仓里的粮食,是用来防止灾难发生时无消耗品使用的。粮仓不是摆设,粮仓里的粮食不应该在灾难来临时成为国家的绊脚石。既要考虑出仓的分量,又担心下次灾难来临时无物资救援。我们应该把粮仓的意义定为:只用于一次性灾难。灾难迟早会离开,粮仓逐渐被填满。粮食年年都会丰收,不同地区对食物也有不一样的定义。时代在进步,粮食已经不是唯一能够填饱肚子的消耗品。因此,粮仓里的粮食应该时刻保持流动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就是土地的作用。不同地区的风俗、人情也不一样。土地不仅孕育万物,还是支撑整个世界的圆柱。可以说,土地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脚下。土地可以用来种植、放养、饲养、等等,还可以为我们遮风避雨。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他们的生命。农民离开土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