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现状

第(1/2)页

堂堂大宋,朗朗乾坤,你一黑炭头说什么?妖邪?

        好吧!妖邪就妖邪好了。可你用军队是个什么意思。

        大宋的国策是打压武人,但是仅仅打压武人那是皇帝,是赵家的目的。到了文官手中,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让皇帝染指军权。

        没有军权的皇帝是安全的吉祥物,而有了军权,那是吃人的老虎。

        老赵家最后一支忠心的军队,是老相国费了多大的气力才拼光在北边。

        什么保护百姓,说说而已。保护百姓不在城墙上保护,非要开出城去野战。

        为了百姓。从来都不过是以此之名,行邪恶之事罢了。

        大人们不在乎什么妖邪,也不乎什么北胡。五国十代时,他们经历的多了。

        好容易遇到了个宋,他们肯定要专心经喜,不能让赵家人再浪下去。不然毁了国,他们又会掉入那个士人为士兵欺凌的时代,这是没人愿意的。

        像是崖山之后十万军民齐跳海,向外宣传是忠心,但是实际上却是对胡人统治的恐惧。

        蛮夷入华夏。在后来的宣传其实已经是这点--不乱杀文人。

        有了这一条,又人才真正的无耻,才有了我大青果。

        现在的时代,文人还守着仅剩一点儿的节操。只要老赵家人不乱来,不要老想着北伐,他们就已经满足了。毕竟刚从五代十国中出来,人心还没那么大。

        而老赵家人得了军队,又或是他们知道了宋军的强弱,都会一意北伐。

        胡人是这么好招惹的?为什么就不能老实过日子?

        是了。都是军队害的。只要皇帝手中没有军队,只要我大宋的军队足够弱,这一切就都不会再发生。

        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终宋一朝的重文轻武,就是这么发生的。

        正如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现在的士大夫们全都是穿了鞋的,他们是一点儿也不想过胡人南下的日子。赵胤义两兄弟时,他们曾经鼓起过一次的勇气,但事实证明,干不过,根本干不过。

        前段时间,皇帝绕过他们,动用了一次的军队。他们已经是吓的不轻,抓了杨家的部曲。没有想到皇帝还来。

        但来了又如何?你也就派来的不是武夫,就是这样的丑鬼了。

        兵部拒不发兵,不仅是急了包拯,同时也恼了赵祯。

        赵祯这皇帝当的极为憋屈。太后时,就不多说了。就说这皇宫,什么人都可以随意进出不说。打了那么久,也不见军队护驾。赵祯心中就没点儿想法。

        而且现在已经不再是过去,他已经有后了。不会再发生有人攻打皇宫,他便有弃了皇位的想法。哪怕是为了儿子,他也要有一支武力在手。

        当包拯向赵祯告知他调不出军队,皇帝用一种很诡异的眼神看着他。

        他是皇帝,这是他老赵家的天下,他却调不了军队。

        赵祯想了一下,使人叫来了晏殊。

        晏殊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而且他是老臣,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