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两军交战

第(1/2)页

严酷的寒冬过去,温暖的春季到来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季是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季节。

        可前年的一场特大暴风雪,去年春天的倒春寒,让大乾无数的百姓们颗粒无收,家破人亡。

        接连的天灾。

        让大乾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变得千疮百孔。

        积雪消融。

        暖春到来。

        朝廷拿不出救济粮,拿不出种子让百姓们恢复生产。

        无数的灾民们在野外挖草根,抢刚刚才冒出土面的野草吃。

        而一直觊觎中原的蛮夷们,在去年年底之时,得知大乾皇帝对镇国公和战神采取了赶尽杀绝之决策,而战神也在西川举旗起义,没有了秦熠知这个煞神为皇帝效力去镇守边关,蛮夷们就再也没有了顾忌。

        皇宫内。

        今日早朝的氛围很是压抑和紧张。

        皇帝坐在金銮殿的龙椅之上,威严的脸上神色阴寒,眸子里透着即将爆发的滔天震怒,双手紧攥龙椅的扶手,手背上的青筋高耸。

        冷厉的眸光一一扫过下方大臣。

        下方的大臣们,但凡是被皇帝目光所扫到的人,皆是心肝狂跳,身子猛的一阵瑟缩,低垂着眸子没敢抬眸与皇帝对视。

        许久后。

        皇帝阴沉着脸,这才语气凝重的开口:“诸位爱卿,关外五个势力强盛的蛮夷部落已经结盟,结盟的三十万骑兵如今已兵临大乾的要塞之地兰漠城外,战事一触即发,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来顺和秦濓一左一右的站在龙椅下方的两旁,皆是眼观鼻,鼻观心一副入定状。

        “……”大臣们一个个低垂着脑袋不说话。

        有何良策?

        他们能有个屁的良策啊!

        大乾最能打仗,最能克制蛮夷的两个将军。

        秦熠知被逼得举旗起义造反。

        关宗耀又被调任去了西川打秦熠知。

        要知道。

        秦熠知和关宗耀可是和蛮夷交手了十来年的时间,两人累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这些经验可都是真刀真枪累积出来的,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传授给其它将领的。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

        并不是提前部署好一个战略计划,就能靠着这计划打胜仗的。

        作为主将,要根据战情事实融会贯通才行。

        如今……

        大乾外有蛮夷结盟企图入侵中原。

        内有各处的灾民暴动。

        若是今年大乾真的如“神秘道人”所预测的那般,会爆发特大洪灾,明年还会有蝗灾,那么,在接连的天灾之下,在内忧外患之局势下,大乾必将覆灭。

        若是蛮夷入主中原,他们这些大臣们可真就没有活路了。

        一想到那些不顾伦常,弑杀凶残的蛮夷,大臣们心里就狠狠打了一个寒颤。

        见下方的老油条们一个个都缩着脖子当缩头乌龟,皇帝压抑不住胸腔的怒火了,一拳重重的砸在了龙椅的扶手之上。

        “砰——”

        寂静的金銮殿里发出一声巨响。

        下方的大臣们一个个惊得心肝一颤,身子一抖。

        “抬起头来。”皇帝寒声怒道。

        “……”

        下方的众人只能硬着头皮抬头望向龙椅之上的皇帝。

        皇帝刷一下起身,目赤欲裂的看向下方的众人怒骂:“你们都是大乾的国之栋梁,都是熟读了几十年圣贤书的人,遇事一个个就把脑袋掉裤裆里去装哑巴,这就是你们身为朝廷重臣该有的风范?”

        “……。”

        “今儿你们若是不想出个办法来,一个都别想走出这屋子。”

        “……”大臣们苦逼脸。

        随后七嘴八舌的急忙表态。

        “是,皇上。”

        “皇上,此事着实棘手,请给臣等一些时间寻求解决之道。”

        “……”

        接下来。

        大臣们有人独自沉默着,绞尽脑汁的开始想办法。

        也有一些私底下交好的大臣,窃窃私语的低声商量。

        秦濓看着下方的朝臣,余光瞥到皇帝那情绪失控的脸色,心猛的一紧。

        皇帝坐回龙椅,目光阴鸷的看向下方的众人。

        如今那煞星和老东西在西川举旗造反,边疆又有蛮夷结盟入侵,各处又有灾民暴动,还有那些世家门阀的地方势力纷纷崛起,如今真真是内忧外患。

        各处爆发的民变越来越多,虽然勉强能够镇压下去,但只要没有粮食去缓解灾情,只要那些灾民还活着,活不下去的灾民自然就会再次爆发民变,这一点皇帝很清楚。

        可大乾的兵力,一共就只有那么多。

        如今蛮夷结盟,大乾的大批兵力势必就要派往边关。

        顾得了边关,就顾不了那些暴乱势力。

        难怪父皇当初会那么的痛快退位。

        合着早就预见了会有这么一天吧?

        所以……

        才会顺水推舟的退位,并把皇位交给他。

        思及此。

        皇帝的脸色很是阴寒。

        一刻钟过去了。

        两刻钟过去了。

        就在皇帝等待得失去耐心之时。

        户部尚书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启禀皇上,臣认为,为今之计,最最重要的是先攘外,再安内,蛮夷弑杀凶残,战斗力极强,若是蛮夷攻破了边关要塞打进了中原,暴民和地方势力就会趁机浑水摸鱼,一旦各方势力的矛头一起对准了朝廷,后果不堪设想,若是能把蛮夷击退,亦或者是挡在关外,那么,朝廷军队的强悍战斗力,自然就能震慑住大乾各处蠢蠢欲动的地方势力,等收拾了蛮夷,到时候再慢慢是收拾那些反贼。”

        “皇上,臣附议。”

        “皇上,臣认为应该两手都要抓,蛮夷要抵挡,大乾内部最具有威胁的暴乱势力也要同时镇压,以免让那些反贼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壮大势力的机会。”

        “皇上……”

        朝堂之上。

        大臣们纷纷出言述说自己的看法。

        吵吵闹闹得就好似菜市场似的。

        皇帝头痛欲裂的揉着眉心,听着朝臣们的意见。

        从黎明讨论到暮色降临之时,依旧没讨论出一个好的办法来。

        好几个年迈的老臣站了一天,不吃不喝的,身子撑不住的直接就晕死过去了。

        皇帝怒气冲天的一甩衣袖,黑着脸寒声道:“退朝,明日继续。”

        “臣恭送皇上。”

        “臣恭送皇上。”

        ……

        皇帝坐了一整天,身子骨扛不住了,起身之时身子晃了晃,最后在来顺和秦濓的搀扶下离开了。

        目送皇帝离开后,大臣们一个个又累又饿,双腿直打颤,苦逼着脸出宫了。

        明日继续商议?

        还商议个屁啊……

        朝廷就那么点兵,就那么点粮食,就那么几个将领。

        顾得了头,就顾不了腚。

        谁让当初太上皇和现在的皇帝父子二人,要对镇国公和战神赶尽杀绝呢?

        镇国公都早早退出朝堂不理朝政之事了。

        战神前几年也交出了兵权,先是被发配到三河县当知县,后又发配到西川那个穷乡僻壤去当知府。

        祖孙两个效忠大乾几十年,被逼到这个份上都没反,都选择了苟延残喘的憋屈低调过日子,可太上皇和皇帝父子还是不放心。

        若是镇国公和战神还在,边关外的蛮夷哪里还敢这么嚣张?

        其实……

        皇帝要对那祖孙两人赶尽杀绝,这也没啥。

        毕竟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皇帝容不下功高盖主的臣子,容不下能力过人的臣子想要杀之,这也很正常。

        可问题是。

        皇帝既然选择了要对镇国公和战神动手,一出手,就要一击必中才行啊。

        结果现在倒好。

        失去了战神这个猛将不说。

        皇帝逼得镇国公和战神不得不举旗造反,更是给大乾弄出来了这么一个强劲的敌人来了。

        两任皇帝一致打压镇国公和战神这个决定,真可谓是得不偿失,走了一步臭棋。

        饿了一天的皇帝,此时心慌气短,四肢无力,右手握住汤匙的手不住的颤抖着,狼吞虎咽的喝下一大碗燕窝粥后,擦了擦嘴便对来顺道:“备辇,即刻前去仙寿宫。”

        “是,皇上。”来顺急忙点头走出房门外,去吩咐人准备。

        ……

        西川。

        关宗耀的八万精锐,其中两万精兵从仙女峰绕道进入西川腹地,准备“偷袭”秦熠知,另外三万精兵,在‘老虎跃’的地方同秦熠知的兵开战,另外三万精兵,则留在雅西县外平坦的驻扎营地。

        秦熠知的两万士兵早就被叮嘱过,这一战只是诱敌之策,所以他们只能输,并让他们稍微迎战一下,在“打”不过的情况下,就开跑撤离回来。

        所以。

        两军第一次交战,关宗耀的士兵一个个如临大敌的憋住了劲儿,还没来得及和秦熠知的兵拼命之时,关宗耀的士兵们就看到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