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通胀年代

第(1/2)页

白客也没有那么多的心思管老哥的事儿。

        寒假过后,马上就进入高三下半学期了。

        最后的冲刺即将到来了。

        说起来悲哀。

        每个人十几年的苦读都是为了这一天。

        两世为人,白客也不想免俗。

        连于秀波也懂事地不再纠缠白客,嚷嚷着被临幸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

        白客倒想把120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备战高考中去。

        可烦心事儿还是不期而至。

        白客打算在上大学之前实现个小目标——赚它一个亿。

        可眼下小目标遥遥无期,甚至有可能失去一个亿了。

        当初接下东创大厦时,按照老阚以往的施工速度,主体工程一年就可以竣工。

        所以,等白客寒假结束之后,东创大厦应该建到十层左右才对。

        但白客忽略了地基要打五层,地下室也要建三层这码事儿了。

        加上老阚也是很久没有亲自带队搞施工了。

        工程预算也不是很精准。

        等开学后,白客到施工现场一看,顿时傻眼了。

        开工将近半年,东创大厦只起来四层楼,离20层还遥遥无期。

        老阚倒也不慌不忙:“一年干不起来,咱就两年呗!反正咱的钱花了还不到一半儿。”

        按照约定,东创大厦盖起到10层的时候,5000万银行贷款就会打到账上。

        白客、老阚、江涛、韩盛等人总计凑了一个亿的资金。

        眼下老阚的施工队花了不到5000万已经盖起地下三层、地上四层了。

        照理说,基本是不会出现资金缺口的。

        20层东创大厦的预算是两个亿。

        白客他们几个的投资,加上银行贷款总计是1.5个亿。

        5000万的缺口白客从哪里解决呢?

        当初的设想是白客手里的这些企业每年可以产生五六千万的利润。

        挪用过来就刚刚好了。

        但是,两亿的预算是按当下的物价、当下的成本来计算的。

        而老阚等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成本。

        那就是时间成本。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时间才是最大的成本。

        改革先驱步鑫声,巨人大厦史玉柱。

        他们统统都是被工程延期拖垮的。

        而且作为过来人,白客还知道一个可怕的时间节点。

        那就是1988年。

        八九十年代有三次可怕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85年。

        第二次是1988年。

        第三次是1994年。

        1985年的通货膨胀率是百分之九点三。

        1988年的通货膨胀率是百分之十八点八。

        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是百分之二十四点一。

        1994年这一次,虽然通货膨胀率高的吓人。

        可此时,该下岗的都已经下岗了,该商业化的都已经商业化了,该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了。

        所以,老百姓反而淡定了。

        1985年通货膨胀的后果就是大家疯狂地抢购彩电。

        把质量最差的国产彩电炒到4000块钱一台。

        到了1988年,又是更惨烈的一年。

        人们把各个商店里的家电抢购一空,连坏掉的电器都争着买。

        南方人抢毛衣毛裤,北方人抢藤椅风扇。

        最后连肥皂火柴都抢。

        多地银行还频频发生挤兑风潮。

        官方宣称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是十八点八。

        可有经济学家估算,这一年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东创大厦的工期拖延到1988年,后果便可想而知了。

        但事已至此,白客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反正眼下的资金至少可以维持到1987年的十月份。

        等高考结束再来全力解决这个问题好了。

        1987年春天,白宁也21岁了。

        在秦咏梅的一再催促下,她决定和袁宪洲五一结婚。

        袁宪洲亲身父母都去世了,两个姐姐也都出嫁了。

        基本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