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西北新的政治中心(第三更)

第(2/2)页

意。”赵宁站起来,回了自己的寝宫。

第二日一大早起来,赵宁刚吃完第一杯茶,刘锜就跑来了。

“官家,右厢朝顺军司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了,李良辅的那些部将很配合,来兴州的来兴州,配合调兵的配合调兵,一切进展顺利。”

“看来西夏人也厌恶了战争。”赵宁感慨说道,“没有必要,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打仗。”

西夏贵族们都投降了,李察哥也死了,那些从平民中强行抽调的士兵,他们凭什么继续坚持下去呢?

可能有翻倍之心的是一些中层军官,但现在的情况是,他们也很配合了,看来他们也不想打了。

这对于赵宁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西夏主战场的战争,基本上结束,河西的战况,就等折彦质的通报了。

这一点赵宁倒是不急,哪怕折彦质进展不顺利也没有关系,把兴庆府拿回来了,以后图谋西域就有了后勤之地。

到此,赵宁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再继续在兴州逗留。

十二月初六下午,赵宁开始准备御驾南下。

在回去之前,他单独见了张浚。

“卿已经离开东京十年有余了吧?”

“官家,臣是靖康二年到的陕西。”

“有十年了,西夏已灭,但还有诸多问题,官员任命和军政调整,都需要有人在此主持大局,卿再辛苦一年?”

“只要是官家的吩咐,臣都会去做。”

看见张浚头上的白发,赵宁感慨道:“这些年辛苦你了,等稳定了这里,回东京,入枢府主政。”

“有诸位相公,臣倒是入不入都无妨了。”

张浚才是真正的枢密使,只是他这个枢密使这十年一直在忙着西北的事。

“朕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你。”

“官家请明示。”

“现在朝堂上下都有人在议论国朝军政问题,有人说国朝军队多分布边疆,致使京畿空虚,有前唐天宝之危,你怎么看?”

赵宁还是很信任张浚的。

张浚是一个忠臣,而且是一个极其有责任感的人。

此次灭夏之后,张浚回朝,威望不输张叔夜,此后在大宋朝的影响力自然更大。

“有人担忧,也无不道理,边疆多事,外重内轻,不过与前唐不同在于,本朝对边疆的文臣和武官的任命,皆来自中枢,仅此一点,就大大限制了边帅对军队的影响。”

赵宁点了点头,他突然想到,当年唐玄宗为了提高边疆军事效率,将中下层武官选任的制度改了,把原本属于中枢的权力,下放到了节度使。

这才使得节度使能在地方利用人事权,笼络更多人。

就例如,你进了一个公司,你与面试你进去的上司肯定是最亲的,因为他是你的伯乐。

所以,人事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

明朝的吏部尚书掌握官员人事权,号称天官,连首辅的面子都可以不给。

“臣倒是认为,合理地控制西北,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张浚继续说道,“汴京距离西北太过遥远,在长安添加数座军事学院,是最好的选择,所有武官皆出自军事学院,以确保朝廷对军政的掌控。”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