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蜀国太学院

第(1/2)页

因为,这个季节尸体放在外面,很容易长蛆虫。

        所以那许大善人,一看见李柱子回去了,马上就让他穿上麻衣,带上孝布。

        还让家人请来六个道士,给李柱子的娘亲做了道场。

        这做道场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穷人家里死了人,都会请让两个道士,开个小棂。

        而那些小康之家,就会请上三四个道士,开一个大棂。

        这次许大善人给李柱子的娘亲,居然足足请了六个道士。

        所以,这个道场在这峨眉山附近的村落里,百姓们的眼里算是做得最大的。

        这李柱子的娘亲,和许大善人家非亲非故的,只算是一个寄居在许家的母子两。

        这许大善人就这样厚待她,真是上辈子积了德。今生才让她葬的如此风光。

        许大善人还的请了村里的人,帮忙把李柱子的娘亲抬出去,风风光光葬在峨眉山下。

        这古代人,对于一个人的概念就是,出生是没有办法选择的,谁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出生。

        但是,死后的葬法却是很讲究。那可是,从一个国家的大王,或者说皇帝开始。

        都是一个想法,人人都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够被风光大葬。

        因此,后世的人们就看见了,历朝历代的君主在自己活着的时候。

        就在自己百年之后,请人道士找墓地,建墓穴!

        对于死后的身后事,谁都没有马虎了事!

        在众多的君主里面,可能就数元朝的君主们,最不重视自己的身后事了。

        或许也并不是不重视,只是因为风俗不同罢了!

        因为元朝的君主是少数民族吧!他们的墓地在后世都很少发现了。

        不过,就算是元朝的君主们,那么不在乎身后事。他们死后发丧的什么的,葬礼还是很隆重!

        而且,他们的墓地还要出动军队封锁,要一直等到新坟长满了青草,军队才会撤离!

        其他的那个朝代的君主,死后都会让全国的百姓,为他们守孝三年!

        在这三年里,国内基本不会举行大型的欢庆活动。

        就连民间的婚丧嫁娶,都得低调进行!

        一个国家,上面的领导人都这么重视身后事,那他所带动的百姓们,对人死后的事情也就非常看重了。

        所谓抱大腿有饭吃嘛!所以,广大老百姓都跟着君主的步伐,一起并肩迈进!

        只不过,别人家死了人的葬礼都是自己家的,后代全权办理。

        可是,李柱子的娘亲死了,而李柱子又半天没有找到。

        居然就由许大善人,李柱子帮工的东家给全权代理的。

        这样的事在当地,还是第一次发生!

        李柱子心里非常感激许大善人!但是,他却再也不想呆在许家弯里,帮许大善人家放牛了。

        于是,他在母亲的坟头守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天一亮就来到许大善人家门前。

        等着许大善人起来开了门,李柱子走上前去就给,许大善人叩了三个响头。

        沉声对许大善人说道:“许老爷,您的恩情,柱子我记下了!

        大恩不言谢!来日等我李柱子出息了,就回来报答您的恩情!”

        李柱子说完就起身就走了!

        许大善人看着这个孩子,还没有问出话来,李柱子就已经走了几丈远了。

        说实话,这许大善人还真的很看得起他。

        当年见他才六岁,就知道养活自己的母亲了。觉得李柱子非常孝顺。

        因此,便将他收留了下来,这几年来他是看着李柱子这孩子,一天天长大的。

        他的心有多大?他不知道!但是,他知道!李柱子生平最重的就是情义!

        自己对他母子所施的恩情,他迟早是会还回来的。

        到时候,不管他要不要,只要等到他长大后。有机会,他就会把欠下他许大善人的恩情,一一还回来的!

        虽然,世人都说:施恩图不报!但是,谁也不会愿意自己被人,恩将仇报!

        所以,此时的许大善人,看见李柱子只身一人转身就走。

        他并没有出声阻止,而是默默的看着李柱子远去的背影。心里全是满腔的祝福!

        希望他能在外面健康长大!至于,以后报不报答自己,那都不是很重要!

        柳城里王宫里,陈漫云正在抽查太学里的学生,所学的知识!

        这蜀国的太学里,第一批学生总共有四十八人!老师有十六个人!

        这四十八个学子,来自蜀国的各个地方。而且,他们都是家境贫寒的有志青年。年龄最大的,不超过三十岁!

        这十六个老师,都是由莫少寒考过,又经陈漫云自己检验过知识面的。

        在这古代,他们十六个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