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节实测

第(1/2)页

发射,这个词既新鲜又古老,它在最近数十年间,大多数时候都与航天、导弹等等现代化、高科技的行动联系在一起,而曾经,它就纯粹是一个动作形容。

        现如今,随着突破号的上天,这个词变成了象征,原因是突破号的上天,既没有火箭之类的载具完成“发射”的过程,也并非依靠它自己的力量飞向太空,它是“嗖”得一下,传送到太空的!

        这种情况下,发射这个词的沿用,更多是一种习惯了,或许人类在奥术、魔力的帮助下,即将与它告别。

        按照计划,突破号到太空中的第一站,是位于地球绕日轨道上,比地球本身所处位置靠前十五度的点。

        在这个地方,突破号将开启常规推动动力系统,以与地球公转速度相当的状态,陪着地球同向绕日公转十五度,保证常规推动动力系统的运转稳定。

        天文学中,描述距离的方法很多,除了线性的光年,还有确定圆心、弦长时,在圆周运动中经过的距离,通常以对应圆心角的角度来代指。

        角度代指这种方法,通常应用于存在公转的天体间的描述时,比如地球绕日公转,如果不是要求特别严谨的实验室语境,就会将其视为一个正圆,地球在一定时间内,公转经过的距离,就可以用角度去说明。

        推而广之,恒星系的公转、河系的公转,都能以这种描述方式去说明,动辄光年的距离单位对于寻常人来说过于不友好,那是一个抽象到难以想象的长度。

        否则也就不会总是闹出跨越光年像是跨越几千公里的笑话了。

        完成了对常规推动动力系统的验证后,就会开启魔力内压式动力系统,以双系统加速的形式,获取更快的位移速度,向火星绕日轨道的方向切出。

        魔力内压是一个统称,源自于旧历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学者,他们当时提出了早期的“加速器”设想,用于研究原子核,以及核能。

        后来各种各样利用微观粒子的加速器被设想、被实现,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不过各种加速器的应用,都有相当的局限性,在世界融合之前,学界都还没有找到将之应用到宏观动力系统的方法。

        如今借助魔力和奥术,在不影响宏观物质的构成的情况下,使各种化合物、单质所蕴含的电子级别的粒子,能够在极小的空间内,实现加速、对撞,从而实现分子层面的整体加速。

        那些对撞了的粒子被奥术以统一方向抛离原分子系统,为了保持分子的存在状态不变,就要以奥术转化魔力,直接制造相应粒子,补充到它们原本的位置,以取代它们。

        这是魔力内压动力系统工作时的循环流程,奥术引导粒子运动,取得加速效果,再转化魔力,保证物质所含粒子总量不变。

        参与进来的,将是整个突破号船体,除了在其中的航天员和不被纳入系统的储备物资、实验设备,航天器在魔力内压动力系统开始工作后,都将由内而外地参与进加速运动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