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254印石

第(2/2)页

;        “来,试试算盘。”张工见到唐植桐,没提工钱的事,先把做好的算盘拿了出来。

        “嚯,材质不错啊,趁手,做工真棒!”唐植桐上手试了一下,非常满意,红木材质,专门给打了蜡,这回木材厂给车了珠子,一个得有四公分。等几十年后,拆出来串成串,活脱脱一副贵重手玩。

        现下用红木、黄花梨、金丝楠车珠子的并不多,因为珠子这玩意还没有大流行开来。

        文玩珠子的流行是利益驱使的一种行为,大料稀缺,小料卖不上价,商家琢摸着如何使利益最大化,才有了珠子。

        这就像是咖啡和酒的组合一样,酒得保持高估价,但消费群体就那一点,已经饱和,为了财报能好看点,找了个把酒拆开卖小份的机会罢了。

        当然,这种行为也有品鉴的成分在里面,既没有花酒厂的推广费用,还给了目标群体一个接触到酱味的机会,一旦后面有客户转化,就是纯赚。

        “满意就好。把费用结算一下?”张波看唐植桐满意,心里也高兴,为了这副算盘,木材厂也是下了不小工夫,翻箱倒柜的找到些下脚料,给凑了一副。

        “成,算一下,我带钱来的。”唐植桐咧开嘴回道。

        张波也有自己的算盘,材质一般,但经长年累月的使用,算盘珠子已包浆,噼里啪啦一顿拨拉,很快就算出了费用。

        唐植桐没二话,直接开票给钱。

        算盘的价格是唐植桐额外付的,价格很实惠,俩人很默契,谁都没提这一茬。

        从木材厂出来回押运科的路上,唐植桐拐了弯儿,顺道去了一趟琉璃厂。

        这里以前叫海王村,明朝改建京都,海王村被圈在内城,大概海王村村民是明朝第一批拆迁户吧。

        海王村拆迁后,工部在此建起了琉璃窑,制造五色琉璃瓦,成为了当时工部五大厂之一(前文提到的神木厂也是五大厂之一),慢慢就有了“琉璃厂厂甸”的名字。

        经过明清的发展,琉璃厂一带逐渐形成销售古董、书籍、字画、碑帖、南纸的市场。

        解放后,琉璃厂的性质没变,商品反而更加多种多样。

        前几年合营的时候,各古玩铺子分别成立了近代书画、历史书画、近代瓷器、历代瓷器、金石陶瓷、碑帖古墨等不同的门市部。

        这里还有古玩修理加工和复制品部,专门修理残品、生产复制品,嗯,生产复制品,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玉石篆刻、印泥都算文玩的一部分,所以玉石篆刻在这也有经营场所,名号是“第一刻字合作社”,陈漱石陈老坐镇。

        大名鼎鼎的八宝印泥在这里也有销售,魏长青魏老亲手制作的那种。

        唐植桐来此的目标是第一刻字合作社,这里不光刻字,还兼营各种印石,可以在这边找人简单鉴定真假,比较一下价格。

        简单问问,递颗烟,不用咨询费。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去文物商店呢?那里应该更全、更专业。

        唐植桐对此一无所知,因为大名鼎鼎的文物商店目前还没有成立。

        祝大佬们周末愉快!

        顺带求个票~~~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