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7章 匠人之神

第(1/2)页

唐阳羽和唐惜雪对视一眼两人全都努力放松下来,只是单纯的自己想要放松根本不行他们必须摘一件事情来做,分散注意力同时重新凝聚注意力。

        因为两人的精神再次处于崩溃的边缘,如同刀剑舞蹈稍有不慎就永世不得翻身了。幸好唐惜雪很快就想到一个很不错的办法,看电视,看一部很好看的纪录片。

        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法子但是却简单有效,他们两个人的神经过于紧绷,会断裂的,变成疯子,他们需要回归到正常的人类世界人类氛围。

        而唐惜雪选了一部她已经看过四五遍的纪录片。

        ……

        寿司,这种冷静的食物,没有油烟滚滚的火热,没有铲勺叮当的嘈杂,极致简单,味道怎会如此有深度?大卫·贾柏百思不解,于是就决定拍一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电影。

        米其林的三星餐厅,意味着此处的美味,值得你专程造访该国。数寄屋桥次郎是米其林三星餐厅中最独特的一个——位于东京银座一栋大厦的地下层,只有十个座位,店内没有洗手间,只售握寿司,只接受预订。

        食客们在这里每人至少三万日元,吃二十个寿司。这样算下来,每个寿司售价差不多18个美金,人民币120元,好贵。但还是络绎不绝,预订有数月之久。有这么好吃?

        大卫·贾柏百思不解,就拍了这部纪录电影——《寿司之神》

        很多食客来到这里用餐,面前不苟言笑的小野二郎会让他们紧张。是的,大师面前,很少有人可以气定神闲,谈笑风生。这是应该的,是对技艺的敬畏,尤其是这种已臻化境的技艺。

        小野二郎做寿司超过七十五年,一生都在这个技艺中。他每完成一个寿司,仿佛搭起了半座桥,食客吃下去,脸上洋溢着满足、欣喜,还有一点点惊诧,这个慧黠的老头眼睛里闪过一道异彩的光,便是又搭好了另外的半座桥。

        那一刻,食客与庖厨心领神会,灵欲相通,共襄朵颐。就像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琴声中的高山流水,提奥先生看出了梵高画里的热情与苦难。

        纪录片开始以后两人的心态迅速平稳,然后也不知道为什么竟然靠在一起然后手拉起手来,他们的手起初是冰冷的如同死尸,慢慢的慢慢的随着纪录片节奏的进展手掌手指开始恢复一点人类的基本温度。

        于是他们继续聚精会神的看下去。

        寿司是日本料理中最具风格的代表作。跟日本其它很多国粹一样,起源都是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文中将寿司写作”鮨”或“鮓”。但这两个字在汉语中的意思有所不同。

        “鮨”最初出自《尔雅》,指用盐腌咸的鱼贝、肉类食品,尤其指腌鱼;“鮓”最早出现在晚于《尔雅》的《说文解字》,指把米饭、鱼、盐放在一起,经腌制发酵后,产生一种带一点酸味的鱼饭。这个意义更接近于现在的寿司。在日本滋贺县,仍有这种被称为“鮓”的寿司,但不同于“鮨”,主要是指熟寿司,其味颇古。

        进入室町时代,寿司制作中缩短了发酵时间,所腌制的鱼和贝类食物还略带腥味,处于半生状态。并且出现了半腌制的鱼和米饭同时食用的现象。这种寿司目前在和歌山还可以见到,被称作“半熟寿司”,日语叫“生成寿司”。从此,寿司从一种食品的贮藏加工方法真正转变为日本料理。

        江户时代延宝年间,京都医师松本善甫发明了不需要发酵的“早寿司”,也被称为“松本寿司”。早寿司的制作时间,起初需要一周左右,后来逐渐缩短到一天,出现了“一夜寿司”。一夜寿司的问世,改变了过去自然发酵寿司的传统制作方法,发酵寿司日渐式微。

        进入十九世纪的江户时代,寿司贩售主要以路边简易食摊为主,这种寿司称“江户前寿司”。文政年间的华屋与兵卫对寿司进行了改良,用东京湾的鱼、贝,即席为顾客手攥寿司。

        这种“握寿司”的大小合适,一口吞,味道鲜美,很快风靡于世。江户时代堪称日本饮食完成时代,许多当代我们熟知的日本料理均在这一时期定型成为日本传统食物。如:寿司、天妇罗、刺身、素面、乌冬面、荞麦面、蒲烧鳗、便当、驿便。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社会设立了许多延至今日的标准。就像东京语成为了日本的标准语一样,寿司界极力推广握寿司,并把它作为寿司的代表向全国普及。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一章返回目录 投推荐票 加入书签下一页